懋勤轩三迤掌故
明初,朱元璋在全国推行卫所军屯之制,以期达到“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之目的。
(朱元璋)
洪武十四年,傅友德、蓝玉、沐英率大军平云南,卫所军屯之制随之而来,终明一朝,先后设云南左、中、右、前、后、大理、楚雄、临安、景东、曲靖、洱海、永昌、蒙化、平夷、陆凉、广南、大罗、澜沧、腾冲各卫和安宁、宜良、易门、杨林堡、十八寨、通海前前、通海右右、定远、马隆、姚安、姚安中屯、武定、木密关、镇安、镇姚、永平前前、永平后后、腾冲、新安、凤梧等千户所分驻云南各地,负责军屯事务。
(澜沧卫军民指挥使司左千户所百户印)
各卫、所设指挥使、千户、百户等官,管理相关事务,统领本卫、所军户。平时,他们驻防、屯垦,自给自足;战时,披坚执锐,从征杀敌,对于稳定云南治安、保卫边防作岀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可惜的是,随着朝政日愈腐败,卫所军屯制也随之衰落。各卫所官吏贪污成风、普通军户生计无着,导致战斗力锐减,甚至无法与各土司所辖土兵相比。当然,这一情况不止云南一省,至明中前期以后,已经是全国性的普通问题,这也是大明王朝为什么屡遭缅甸、倭寇、蒙古等骚扰的重要原因。
(云南省博物馆藏沐氏金冠)
为了弥补卫所战斗力不足的问题,各地镇守、挂印总兵,督、抚等军政大员相继开始推行营兵制度,即各大员直接统辖的地方机动部队。其中包括各总督、巡抚以及总镇总兵自己的标兵(也称正兵),副总兵统辖的奇兵,游击将军统辖的游军、参将统辖的官兵。除此之外,他们还拥有一定数量的私军(也称为家丁)来进一步增加营兵的战斗能力。
作为世袭镇守云南总兵官的沐氏家族历代黔国公,也和辽东、大同、宣府、广西、甘肃镇守总兵官一样,拥有自己直辖的标兵和私军。目前,由于史料缺失,黔府标兵的详情已不得而知,但也可以用别位总镇的情况作为参考,比如万历年间辽东总兵麾下标兵加上家丁的人数就有8000余人,除此之外还有副总兵所带领奇兵3000余人,参将、游击所领营兵数千人。
(云南省博物馆藏沐氏金冠)
与卫所军户不同,营兵主要包括从各卫所中挑选的精壮军兵、各种途径招募的募兵组成,他们是专门从事战斗的职业军人,有很强的战斗力,是明朝中后期的主要军事力量,其中最有名的要算是戚继光的戚家军、吴三桂的关宁铁骑……
管带营兵的各级军官由统兵大员委任,颁给印信作为凭据,下图中镇守云南总兵官黔国公所辖协防守备铜印印蜕一枚,其文曰“黔府标下协防守备莫关防”。这也是目前沐氏家族在云南组建营兵、巩固国防的罕见物证。
清朝定鼎后,陆续将早已腐朽不堪的卫所裁撤,在云南设置绿营负责防务,其中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均直辖标兵,如云贵总督就直辖督标左、中、右三营及云南城守营官兵,而下级武官面对上司,多自称“标下”,这样的设置与称呼其实就来源于明代。清末,标成为新军军事单位,其建制如团。辛亥革命成功后,军队编制效法日本和欧美,“标”这一称谓才彻底结束。
沐英乃安徽凤阳人,出身贫寒,八岁时被朱元璋和马皇后收为义子,十二岁从征,为建立明朝立下汗马功劳,为开国功臣之一。
洪武十四年,率军平云南,其后留镇云南,二十五年,卒于任,追封黔宁王,赐谥“昭靖”,侑享太庙。
(黔宁王遗训金牌)
子孙沐椿、沐晟、沐昂、沐昕等先后世袭其黔国公爵位,佩征南将军印,以镇守总兵官之职世镇云南,代行征伐、封赏,巩固国防,直至末任沐天波随永历帝入缅遇难,可谓与明朝相始终,为世所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