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我们诚挚地邀请您点击关注按钮,这样您可以方便地接收我们以后发布的相关内容,同时也方便与我们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不断创作的动力源泉~
大家都知道,蒋介石手下有八位将领,他们被称为“八大金刚”,包括“何应钦、陈诚、顾祝同、刘峙、张治中、钱大钧、蒋鼎文、陈继承”。
这八个人都是黄埔军校的高级将领,职位较高,而且都是上将级别,深得蒋介石的信任。尽管如此,他们每一个人都不曾让蒋介石省心。无论是试图谋权篡位,还是差点把蒋介石的座机打下来,或者是跑到国外“丢人现眼”当教员,这些将领的行径总是充满波澜。
在这些“八大金刚”中,解放战争结束后,七人选择前往台湾,唯独有一人没有前往……
何应钦是“八大金刚”中最令蒋介石担忧的一位。黄埔军校刚成立时,蒋介石是校长,而何应钦则担任总教官,两人的关系非常亲密。早在东征时,何应钦就曾救过蒋介石一命。然则,再亲密的关系在权力面前也容易发生变化。1926年,在北伐时期,蒋介石意图自立为军阀,武汉国民政府决定将其开除党籍。原本和蒋介石站在同一阵线的何应钦,趁机与白崇禧联合,通过“逼宫”拿枪逼迫蒋介石宣布下野。
然而,蒋介石只是在日本转了一圈,便与汪精卫、阎锡山达成合作,再度回到了权力的巅峰。
此后,何应钦暂时收敛了行动,但与日本驻华北的梅津美治郎签署了臭名昭著的《何梅协定》,这成为蒋介石的背锅人。然而,不到一年后,西安事变爆发,何应钦再次试图夺权,提出了两个方案:
第一,亲自担任总司令,攻打张学良、杨虎城,并通过空军对西安实施猛烈轰炸,图谋为蒋介石复仇;
第二,重新调整人事安排,让自己担任军事委员会主席,白崇禧任军政部长,汪精卫成为国民党总裁兼行政院长……
虽然这些计划已经拟定,但最终,蒋介石被张学良送回,并恢复了职务。
这两次逼宫事件使得蒋介石与何应钦关系彻底疏远。1949年,何应钦本有意响应中共的游说,准备去西南起义,但因突发事件未能成行,反而主动向蒋介石请命前往台湾。蒋介石认为何应钦如果留在大陆可能会生事,也便同意了他去台湾。抵台后,何应钦被边缘化,但他为人豁达,最终活到了97岁。
陈诚,人称“小委员长”,无论是言谈举止还是处理事务,都尽力模仿蒋介石,且对蒋介石非常恭敬。每次作报告时提到“委员长”时,他总是要自觉站正,其他人也跟着立正,仿佛形成了一种固定的仪式。陈诚甚至在自己办公室看到蒋介石的画像,也会行注目礼,接到蒋介石的电话时也要站立恭听。由于陈诚如此“听话”,且具有一定的能力,他最终成为了国民党中的第二号人物。
然而,蒋介石将陈诚安排到台湾后,口头上宣称要让陈诚成为“接班人”,却暗地里培养自己的儿子继位。最终,陈诚先于蒋介石去世。
顾祝同,擅长“驭将之才”,无论是管理中央军还是地方杂牌军,顾祝同都能够处理得游刃有余。同时,他也极为贪财,抗战期间靠走私贸易赚了不少钱,也因此成为皖南事变的策划者之一。尽管军事能力一般,但他深得蒋介石的信任,西安事变时他选择站在蒋的身旁,从而一路升迁。最终,他在台湾被晋升为“陆军一级上将”,直至1987年去世,享年94岁。
刘峙以“福将”、“蠢猪将军”和“长腿将军”而著称。依靠何应钦的关系,他进入黄埔军校,并在中山舰事件中积极保护蒋介石,因而深得信任。然而,西安事变爆发后,刘峙选择站在何应钦一方,表现出与蒋介石的分歧,使得蒋对他心生不满。刘峙虽然深得信任,但在一次飞机事件中,却因管理失误差点导致蒋介石的座机被误击落。经过这些事后,蒋介石和刘峙的关系进一步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