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这部剧已经火遍了整个中国,甚至十年过去了,依旧让人津津乐道,成为了经典之作。甄嬛一开始入宫时,由于她的容貌与已经去世的皇帝白月光——纯元皇后极为相似,因此便得到了雍正的宠爱。许多人分析认为,雍正对甄嬛的宠爱并不包含真正的“爱”,而是某种情感上的寄托。然而,临终前,雍正明明可以通过揭开黄带子来彻底铲除甄嬛的权力,却为何没有这么做呢?这一问题引发了无数讨论。
《甄嬛传》的剧情高潮几乎集中在甄嬛回宫后的日子。她与安陵容彻底决裂,眉庄在难产中血崩离世,安陵容因吞食苦杏仁自尽,甄嬛又生下了双胞胎,果郡王与浣碧先后死去,最终她成功扳倒了皇后。看似一切顺利,甄嬛似乎成为了宫中的赢家,但回首这一生,她却失去了最初那些陪伴她走过艰难时光的亲朋。
对甄嬛来说,是否像纯元已经不重要;皇帝的爱也不再重要。回到宫中的她,对皇帝,只剩下了深深的恨意。她早已不再是那个初入宫时天真浪漫的少女,她的心态和性格随着宫中的残酷变化而变得更加锋利和果断。她学会了用纯元的身份来反击皇后,一步步清除那些曾经陷害过她的人。正如甄嬛所说:“刚入宫的甄嬛已经死了,臣妾是钮祜禄·甄嬛。”
她仍然是甄嬛,但不再是皇帝眼中的甄嬛。从熹妃到熹贵妃,她的地位一路攀升,甚至掌握了六宫的大权,位同副后。然而,这样的甄嬛,却被迫与自己深爱的果郡王分开,还要让果郡王的孩子叫皇帝为“父亲”。尽管如此,甄嬛无论多么怨恨、愤怒皇帝,她从未考虑过要亲手结束他的生命。直到皇帝发现了甄嬛与果郡王的秘密私情,进行血滴子验亲后,仍然没有直接下令杀死甄嬛,而是让她亲自去除掉果郡王。
那一杯毒酒,甄嬛亲自送走了果郡王,而她的挚友浣碧也在此时殉情。也许,正是从这一刻开始,甄嬛决定彻底结束皇帝的生命。叶澜依对皇帝深怀恨意,每日给他服下的“金丹”,实际上是慢性毒药。甄嬛发现后,选择默许叶澜依继续下去。皇帝临终时,甄嬛站在他的床前,眼中满是冰冷的注视,这一刻,皇帝终于意识到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朕与嬛嬛,与纯元,终究是回不去了。”他终于明白,甄嬛已经超越了纯元,在他的心中,甄嬛的名字已排在纯元之前。
然而,皇帝的情感来得太晚,甄嬛已经对他没有一丝爱意,只有恨。在临死的瞬间,皇帝尽力伸手抓住黄带子,但甄嬛却冷冷地对他说:“如果眉庄知道你那样疼爱她和温实初的孩子,肯定会很高兴吧。”这句话一出,皇帝心中顿时明了,原来眉庄生下的静和公主并非自己的亲生骨肉,恐怕他一直怀疑的六阿哥,也未必是他的亲生儿子。甄嬛没有直接回应,只是冷嘲热讽地说:“全天下的人,都是皇帝的孩子。”
最终,濒死的皇帝忍不住愤怒和不甘,他尽全力拽紧黄带子,但最终还是放开了,永远闭上了眼睛。黄带子的象征意义很大,若皇帝临终时断开黄带子,意味着死因将重新调查,甄嬛也因此成为最大嫌疑人。知晓这一点,皇帝在最后一刻选择了放手,把一切都交给了甄嬛。
在这个过程中,苏培盛的话似乎透露了皇帝的真实心意:“皇帝用命保护甄嬛。” 皇帝之所以选择放手,是因为甄嬛此时已经独掌六宫,再没有人能与她对抗。若她被抓,必然会引发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波,皇位也可能因此发生动荡。甄嬛已经为四阿哥选定了继位人,而四阿哥年纪尚小,若甄嬛倒下,整个帝国的未来将会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
此外,还有一个更深的原因,皇帝不舍得让甄嬛死。曾经,纯元在年轻时便早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痛苦。或许,他认为甄嬛是纯元的替身,无法忍受再次失去一个深爱的女人。最终,皇帝决定放手,让甄嬛得到她应有的权力和幸福。
甄嬛的命运,从她作为秀女入选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她17岁时,天真烂漫,期待自己落选入宫,但命运却安排她与皇帝相遇。皇帝在那时就记住了她的容颜,因为她让他想起了已经去世的纯元皇后。甄嬛未曾料到,自己的一生,从此将会与宫廷紧密相连,所有的青春和美好,最终都要在宫墙之内消逝。
至此,《甄嬛传》的故事继续吸引观众,揭示了宫廷的权力斗争与人性的复杂。甄嬛的每一步都充满了心机与智慧,而皇帝的爱恨情仇也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愈加复杂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