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会战之后,抗日战争的局势逐渐明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美国对日本宣战,蒋介石对抗战的态度开始变得消极。这种态度的转变也深刻影响了许多国民党高层将领。比如,当时驻守苏北的韩德勤,尽管与新四军并肩防守,但心中却埋下了不满的种子,最终他甚至不惜制造摩擦,企图与新四军发生冲突。然而,韩德勤高估了自己的实力,结果在与新四军交战时被俘。
陈毅考虑到抗战大局,决定将韩德勤放回。他指示部队假装对韩德勤不认识,将他悄悄放走。逃脱困境的韩德勤,向新四军提出了两个要求,究竟是什么呢?
1937年7月7日,日军开始大规模侵华。面临国家危机,国共两党展开第二次合作。抗战初期,国民党和共产党各自采取不同的作战策略:国民党在正面与日军对抗,而共产党则在敌后进行游击战,双方的协同作战使得日军付出了沉重代价。
当时,南方的红军改编为新四军。与八路军相比,新四军实力较弱,直到1940年才在苏北地区打下坚实基础,总兵力约7000人,其中2000多名为非战斗人员。而韩德勤也率领着10万国民党部队驻守苏北,抗击日军。然而,韩德勤与李宗仁、薛岳、杜聿明等抗战将领相比,却显得胆怯。他尽管指挥着一支庞大的军队,却始终担心日军的进攻。新四军尽管人数较少,但战士们敢打敢拼,拥有保家卫国的决心,军政素养也极为高昂。
韩德勤曾计划趁新四军势力薄弱之际,消灭新四军。然而,他在黄桥之战中遭遇惨败,不仅损失惨重,自己也带着残兵狼狈撤回老巢。
两年后,日军为了控制苏北的盐产区,宣布进行“扫荡”。尽管韩德勤平时对新四军颇为敌视,但面对日军的威胁,他决定主动寻求合作,希望与新四军联手抗敌。新四军与韩德勤驻扎的“国统区”仅一河之隔,韩德勤迅速联系了新四军将领黄克诚。
黄克诚作为一位勇敢且深思熟虑的指挥官,早已识破韩德勤的真实意图,知道他只是为了自保。尽管如此,黄克诚为了大局,依旧决定与韩德勤合作,他通过做思想工作,努力让战士们理解这项合作的重要性。
不久后,日军集结了两万余人进行“扫荡”,韩德勤作为重点打击目标,原本的合作计划是让他牵制正面敌人,而新四军则从侧翼出击,互相配合。但韩德勤的军队一见到日军便开始后撤,很快就溃不成军。为了保证韩部的休整,新四军主动让出阵地,提供粮食和弹药补给。然而,即便如此,韩德勤的军队在日军进攻下依然溃败,甚至有部分部队投降敌军。
新四军派遣黄克诚的第三师出击,成功遏制住了日军的进攻。然而,韩德勤却坚守不动,任由新四军与日军激战。看到新四军与日军激烈交锋后,韩德勤心生一计,决定采取卑鄙手段,他迅速占领了大量新四军的解放区。
此时,陈毅正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得知此事,愤怒至极。但为了大局着想,他派人劝说韩德勤。韩德勤仍旧固执己见,甚至联合汤恩伯军团图谋夹击新四军。此时,陈毅联想到周恩来从重庆发来的电报,周恩来已提醒他国民党有发动第二次“皖南事变”的迹象。愤怒之下,陈毅决心行动,“他韩德勤不仁,休怪我陈毅不义!”
新四军决定武装驱逐韩德勤,陈毅指挥三个师向韩德勤展开攻击。在新四军的强力进攻下,韩德勤终于在山子头地区被击败,并被第四师彭雪枫部俘获。
陈毅为避免事态公开,命令部队继续装作与韩德勤对峙的假象,以迷惑汤恩伯和蒋介石。韩德勤被俘后,提出两个要求:一是希望新四军保密他的被捕消息,免得汤恩伯趁机取而代之;二是请求8万元路费,因军队补给不足。
陈毅经过深思熟虑,决定答应他的要求,并秘密约定韩德勤不再“反共”。随后,韩德勤被放回,带着部队逃回了老巢。临走时,新四军还给了他们400支枪和一部电台。
由于两次败于新四军,韩德勤再也不敢与新四军为敌,最终低调返回老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