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十四年的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曾在17个省份展开广泛的活动。它所提倡的进步思想,充满了资产阶级的民主色彩,犹如一颗星火,穿透了长久的黑暗,点亮了无数人民的希望与梦想。然而,这个给无数苦难人民带来新生的政权,最终于1864年7月,随着湘军攻破天京,迅速崩塌,真可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
自1853年太平军攻占武昌并定都南京后,这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都迎来了新主,并且改名为天京。此后,太平天国的经济和政治重心便牢牢把握在天京,长达十一年之久。即便湘军在曾国荃的指挥下紧逼天京,洪秀全依旧拒绝李秀成提出的“让城别走”的建议,坚持守卫天京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1861年9月,清军攻占安庆后,迅速进军天京,成为当时清朝政府的核心议题。天京不仅拥有奢华的天王府、东王府、信王府、勇王府,其城内的无尽财富也是清政府梦寐以求的目标。曾国藩身为两广总督,毫不犹豫地将这一重任交给了弟弟曾国荃——一位以围城战术著称的军事指挥官。
曾国荃的围城战术早有声誉,被称为“铁桶”,意指他擅长将敌军围困而不让其丝毫突破。这让他成为攻占天京的最佳人选。战斗在1862年5月全面爆发,湘军兵分三路进行围攻。曾国荃带领三万陆军自安庆沿江东下,占领雨花台;彭玉麟带领一万水师封锁天京的护城河;同时,左宗棠和李鸿章也分别策动其他战线来牵制太平天国。天京被南北夹击,犹如置身铁桶。
洪秀全接到这一消息后极为焦虑,气急之下命令忠王李秀成迅速放弃上海,回援天京,解围天京。然而,李秀成明知形势严峻,依旧从上海战线撤回,联合其他几位王爷集结数十万大军向天京驰援。尽管李秀成与太平军联合攻打雨花台,并多次激烈进攻,但曾国荃严密防守,太平军始终未能突破防线。最后,李秀成不得不撤离雨花台。
与此同时,太平军在苏浙战线的战事也未能如愿,遭遇严重挫折。面对兵员损失与饥荒的双重打击,李秀成最终无法解救天京,带领部队返回苏州。1863年,湘军进一步收紧包围圈,天京完全与外界隔绝,城内百姓苦不堪言。
洪秀全坚持认为自己的天兵众多,并拒绝李秀成的放弃天京的提议,直至他的信念崩溃。天京如同一个陷入孤立的孤岛,四面被敌军紧紧包围。李秀成绝望地试图通过攻北保南的策略,然而,太平军在饥荒和兵力损失的双重压力下不得不撤回。
在天京城的围困愈加严密的情况下,曾国荃的湘军开始筹划最终的攻城行动,最终在1864年2月28日攻占了天堡城。随后,随着清军对地堡城的进攻,天京城的防线逐渐瓦解。曾国荃通过精心布置的炸药爆破与地下隧道,开始准备一举攻破天京。
1864年7月19日中午,天京城外传来震耳欲聋的爆炸声。随着太平门的城墙被炸塌,湘军如潮水般涌入城内。守城的太平军在李秀成的指挥下顽强抵抗,但最终,天京城的九门被攻破,李秀成在方山被俘。随着天京的陷落,湘军开始大肆掠夺,三日劫掠令一发出,士兵们蜂拥而至,洗劫了天王府等重要府邸。
然而,尽管曾国荃忙于抓捕洪秀全,却始终未能找到他的踪迹。直到十天后,才通过一名黄姓宫女得知洪秀全已于6月1日因病去世。曾国藩亲自前往验尸,面对这位曾经的敌人尸体,他深感命运的无常。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看到洪秀全的遗体时,他仍然能辨认出他生前的面貌。
洪秀全的死标志着太平天国的彻底失败。而在随后的几个月里,洪天贵福也未能逃脱命运的安排,最终在1864年10月25日被清军俘获,并于11月18日被凌迟处死。这样,历时十四年的太平天国运动,最终以悲剧收场,曾国藩领导的湘军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这场影响深远的战争,不仅是太平天国的灭亡,也为中国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让人们思考政治、战争与命运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