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枪不发,活捉500人!乍一听似乎不可思议。然而,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新四军的纵队参谋长张藩和司号长在一次绝境中,竟真真实实地创造了这个传奇。
1939年10月4日的夜晚,正值黄桥决战的高潮时刻,江苏泰兴的黄桥野屋基村成了战场的焦点。那晚,一群蒋军士兵经过一间亮着灯的房屋,误以为里面是他们的团长,于是喊着“团长”准备闯入。可实际上,这屋内并非他们的团长,而是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的1纵参谋长张藩。
进入1939年10月,新四军在黄桥决战中的全面反攻已达高潮。敌军韩德勤的顽军彻底陷入了下风,部队节节败退。各纵队拼劲十足,奋勇杀敌。第二纵队在正面猛烈进攻,第三纵队在黄桥的坚守后,对顽军33师发动了猛烈的冲击,敌人痛苦挣扎。第一纵队则主攻高桥的敌军,敌人在步步后退中显露疲态。张藩指挥战斗时,曾与老乡商议,将指挥部从原来的坟地移至他家临街的房屋。
房屋内,张藩让报务员架起电台,点燃蜡烛,摊开作战地图,准备制定下一步作战计划。这时,外面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张藩透过窗户一看,心中一惊:这么吵闹的脚步,定是顽军来了,怎么办呢?
说到张藩,很多人可能对他并不熟悉。张藩,原名张环继,生于1909年,湖南省浏阳县人。这里与毛主席的故乡湘潭相距不到100公里,因此他与主席算是同乡。浏阳出过很多开国将军,如王震、李志民、杨勇等。张藩家境曾经优渥,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然而,父亲去世后,家庭贫困,张藩辍学并过上了艰苦的生活。年轻时,他放过牛、做过挑夫,吃尽了人间疾苦。13岁时,他每次挑着四五十斤重的石灰,步行数十里去卖给有钱人,这些艰苦的劳动也锻炼了他强健的体魄。
张藩早早投身革命。1926年,他便加入了农民协会,组建了扁担队。1927年,毛主席曾在秋收起义前夕途经张家坊,并遭遇蒋军民团的袭击。在张藩和他的“扁担队”的奋力掩护下,主席才得以成功脱险。
1933年,张藩已经担任湘鄂赣省委组织部部长。多次经历生死考验,他屡次从敌人的围追堵截中逃生。1934年3月,张藩在鄂南新县执行任务时,遭遇叛徒出卖,被敌人包围。在生死关头,张藩从容应对,借助两根炭棍成功突围,跑出了百米外,尽管受伤,但凭借着敏捷的反应逃脱了死亡。
在长征时期,张藩继续留在南方,积极与敌人周旋,并在三年的游击战中屡建战功。新四军成立后,张藩成为了新四军先遣支队的副大队长,经过一段时间的锤炼,他的军事才能突飞猛进。
1939年4月,张藩在新四军教导总队学习后,军事指挥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教导总队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指挥员,而张藩的才干,尤其在战术策略上常常独具慧眼,引起了领导的注意。毕业后,张藩与叶飞司令员一起,参与了多场战斗,其中不乏机智应变的精彩表现。
回到故事的正题,那晚蒋军士兵误将张藩当作团长,准备闯入屋内。张藩急中生智,吹灭蜡烛,从窗户跳了出去。敌人进入后照亮屋内,疑惑不解:“明明看到有灯光,怎么屋里什么也没有?”另一人开玩笑说:“可能是鬼魂作祟。”而这一句话,正是张藩故意从窗外传出的。
张藩悄无声息地融入了敌人队伍,他迅速向司号长发出指示,让其迅速跑向纵队的团部。司号长听从指示,拼命奔跑。与此同时,张藩大喊:“新四军的官员跑了,快去追!”敌人听后,立刻跃跃欲试,认为这是一个立功的机会。
司号长凭借卓越的速度,成功把敌人带入了新四军驻地。敌人一路紧追,但却没有注意到,他们已经不知不觉走进了新四军的包围圈。当敌人追到营地时,四周突然传来沉闷的声音:“缴枪不杀!”这时,张藩拔出了手枪,冷静命令:“一团、二团准备战斗,三团堵住退路,不缴枪的全部击毙!”
紧接着,司号长吹响了冲锋号,悠扬的号角声划破了夜空,敌人顿时惊慌失措,连长急忙喊道:“别开枪,我们投降!”并转身告知部下:“保命要紧,放下武器!”
最终,凭借张藩的机智和司号长的协助,敌人未发一枪便被成功缴械,500多名敌人全被活捉。这一巧妙的战术被载入了军史,成为一段不朽的传奇。
解放战争末期,张藩主要负责兵工厂建设,为人民军队生产武器装备,继续在另一个战场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1955年,他被授予中将军衔。张藩的一生,既充满了艰难险阻,也闪耀着不屈不挠的精神光辉,他的智慧与胆略,成就了一个个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