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3月,在第二次国共内战爆发前的紧张时刻,蒋介石忽然召见了前侍从官陈修和,并询问道:“听说陈毅是你的弟弟?”
陈修和有些疑惑地回答:“是的,他是我的堂弟。”
蒋介石随即提出:“把你弟弟劝过来吧,我可以让他当山东省主席。”
陈修和苦笑着说道:“恐怕这得面谈才行。”
然而,陈毅将军的哥哥为什么会是国民党的一员?陈修和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陈毅出生在四川乐至县复兴场杨安井村,陈家在当地是个显赫的大家族,家中子弟众多,其中陈毅有六个同辈兄弟。在这些兄弟之中,陈毅与堂哥陈修和、亲哥陈孟熙关系尤为深厚。因为陈修和是家族中的“老大哥”,陈毅也特别愿意听从他的话。
少年时代,陈毅与陈修和、陈孟熙三人都显得特别聪慧,远超同龄人。为了培养他们,陈家族长不顾族人反对,卖掉了家中几十亩良田,将三人送到了县里新式学堂深造。
1918年,陈毅与哥哥陈孟熙一同考入了四川的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院,而堂哥陈修和却因是家中的长房长孙,无法一同出国。
一年的时间里,五四运动爆发,三兄弟都经历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开始思考中国的未来。陈毅与陈孟熙决定出国求学,而陈修和则选择了另一条路。
当时,陈修和与曾经的工校同学一起开办了川江航运公司,计划通过实业来振兴中国。然而,军阀的扰乱与外国势力的敲诈使得他的事业陷入困境,最终实业救国的理想破灭。陈修和意识到,在帝国主义与军阀的压迫下,再精湛的技术也无法发挥作用。
此时,广州的革命运动如火如荼,陈毅与陈孟熙也回国,陈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陈孟熙则前往广东与陈修和会面。两人商议后,决定一起参与革命军,努力通过统一战争来创造一个崭新的中国。
1925年,陈修和与陈孟熙一同考入了黄埔军校,成为第五期学员,陈修和分配到了炮兵科。在这个新兴的科目中,陈修和凭借自己的出色才能,迅速掌握了苏联提供的七六三山炮,甚至能精确地指挥炮击。
与陈修和不同,陈孟熙则加入了黄埔军校的政治科,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政治宣传工作者。
随着北伐战争的展开,黄埔军校的许多学员提早投入战斗,陈修和随北伐军抵达武汉,和久未谋面的堂弟陈毅重逢。此时,陈毅受党组织派遣,在武汉中央军校政治部工作,两位亲人久别重逢,彼此欣喜万分,但这种欢愉并未持久。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成立了南京国民政府,并与亲共的武汉国民政府对立。同年,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全面展开清共行动,导致国共合作破裂。
与此同时,陈毅按照党组织的指示转入地下工作,临别前,他与堂哥陈修和进行了最后一次深谈。
陈毅感慨道:“兄长有大志,何不加入我党,与我并肩作战,共同为中国的革命事业继续奋斗?”
陈修和摇头道:“我对党派之争早已厌倦,计划脱离军队,前往上海,用自己的能力报效国家,弟弟,不必再劝。”
陈毅听后沉默片刻,感慨地说:“你去上海,我去南昌,至少我们兄弟不再相见于战场。”
陈修和心中充满复杂的情感,既为兄弟的初衷不改而高兴,也为两人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而感到惋惜。
几个月后,陈修和抵达上海,开始在上海兵工厂担任技师,不久晋升为政治指导员与代理主任。同一时期,陈孟熙也调任上海警备区,成为政治部主任。
与他们的稳定生活相比,陈毅的日子则艰辛得多。参加南昌起义后,他成为了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的政治指导员,频繁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战。
两位哥哥只能通过报纸了解弟弟的消息,时刻担心着他的安危。
1927年底,蒋介石经过短暂的下野后重新崛起,为了扩大自己在党内的势力,他决定从黄埔军校的学员中挑选出一人担任自己的侍从副官。陈修和凭借优异的成绩被选中,开始了在蒋介石身边的工作。
初入蒋介石的身边,陈修和的工作主要是传递文件、接待来访客人,陪同蒋介石外出演讲与巡视等事务。
此时,蒋介石逐渐稳定了国民党内部的权力结构,开始谋划再次北伐,并意识到要发动战争,必须掌握大量的武器装备。而这些武器主要依赖于上海、南京的兵工厂生产。
然而,黄埔军校中虽然有许多优秀的军事指挥人才,却很少有人精通军工技术与管理。考虑到陈修和的能力,蒋介石决定将其调往地方,协助管理兵工厂的运作。
1929年,陈孟熙在上海警备区任职时,突然找到陈修和,悄声告诉他:“大哥,好消息,毅弟说他要来上海了,咱们得去接他。”
陈修和心情复杂,既为弟弟的到来感到高兴,又对上海时局的危险性感到担忧。上海的局势严峻,很多共产党人遭到捕杀,而自己和陈孟熙都在国民党阵营,和弟弟完全对立。经过短暂商议,陈修和决定用王根生、王根兴的化名,在上海租界内为弟弟准备了藏身之地。
两人随后接到了陈毅,并为他提供了保护。在陈毅抵沪后,陈修和与陈孟熙迅速变装,带着弟弟在上海行动自如。
一天早上,陈毅告诉陈修和,他要与周恩来会谈,并请求陈修和提供帮助。陈修和笑着说:“我这个国民党官员,要为你们共产党人打掩护,真是史无前例啊。”
陈毅则坚定地回答:“这都是为了中国的革命,兄长请理解。”
于是,在陈修和与陈孟熙的掩护下,陈毅和周恩来进行了一次重要会谈。一个月后,陈毅带着周恩来起草的中央对红四军的指示信返回闽西苏区,展开了著名的“九月来信”行动。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修和前往越南,组织了中越国际交通运输线,为中国运送了大量军火与物资,支持了中国的抗战。
1945年,蒋介石命令国民党陆军一方面军司令卢汉全面接收越南日军的投降。但这一任务实质上由陈修和负责。在越南期间,陈修和积极调解越南民族内部的冲突,促成法国与越南达成独立协定,胡志明等越共领导人多次感谢他的帮助。
1946年3月,毛泽东亲自赴重庆谈判,蒋介石为了巩固自己的独裁统治,开始采取利诱手段,试图影响中共高级将领。蒋介石知道陈毅的两个哥哥都是国民党的军人,且与陈毅关系深厚,于是便电告陈修和前来南京。
陈修和接到命令后,心中充满疑虑,不明白蒋介石为何突然召见自己。他从上海的岳父家连夜赶到南京,见到蒋介石后,蒋介石直入正题:“听说你的弟弟是陈毅?”
陈修和坦诚回答:“是的,他是我的堂弟。”
蒋介石继续问道:“你们关系如何?”
陈修和回答:“我们关系还算不错,抗日时期,他给我写过几封信,讨论国共合作抗日的事,皖南事变后就失去了联系。”
蒋介石微笑道:“你可以试着联系他,告诉他不要跟共产党混在一起,那是没有前途的。如果他愿意归顺,我可以让他当山东省长,并给他建立一支军队。”
陈修和心中明了蒋介石的意图,然而他知道弟弟陈毅的信仰坚定,不可能为权力而轻易背叛。于是他苦笑着回答:“如果仅仅是联系倒是没问题,但若是劝降陈毅,我还是亲自去跟他说吧。”
蒋介石摇头道:“不行,太危险了,还是写信联系吧。”
蒋介石意识到,劝降陈毅几乎不可能,而陈修和又是国民党的兵工专家,若让他直接去见陈毅,恐怕最终两边都失去。
蒋介石沉思片刻后说道:“这样,你去北平找郑介民商量,安排你与陈毅的见面。”
陈修和答应了这个安排,并按计划赶往北平。
然而,就在陈修和抵达北平后一个多月,蒋介石开始为国共内战做准备,形势变化迅速。国民党认为再促成陈修和与陈毅的会面已经没有意义,战斗势在必行。
内战爆发后,蒋介石将陈修和调往沈阳,负责重建沈阳90兵工厂,同时也有意引诱陈毅归降。为了安抚陈修和的内心,蒋介石任命他为中将厂长,主管东北的兵工厂建设。
陈修和迅速恢复了沈阳兵工厂的生产,并扩大了生产规模。
1948年,随着辽沈战役的失败,蒋介石下令拆除兵工厂的重要设备并运送至台湾,无法拆除的设备则被销毁。陈修和坚决反对,并以困难的现实条件为由坚持保留工厂设备,为新中国保存了一个重要的兵工厂基础。
同年10月,沈阳解放后,陈修和自然地加入了新中国阵营,并继续担任兵工厂厂长,为解放战争提供武器支持。沈阳兵工厂修复的155毫米重炮,在解放天津和太原的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陈修和为国家提出了多个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修建成渝铁路、长江三峡等,并帮助国内恢复了基础设施建设。经过多次磨砺后,陈修和终于与弟弟陈毅并肩站在了新中国的阵营中,为国家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