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2月的某一天,张云逸大将收到了来自一位基层连长的信。这封信让一向温和的他顿时怒火中烧,甚至情绪失控地拍打桌面。即便回到家中吃过晚饭,心情依然难以平复。韩碧夫人看到丈夫面露愁容,忍不住问道:“老头子,今天你怎么心事重重,发生了什么事?”张云逸大将没有隐瞒,直接告诉她:“你不清楚,今天秘书送来了一封群众的求助信,来自一位名叫于的连长。他说家乡正在进行土改,他父亲因与村干部发生矛盾,处处遭遇打压。”
韩碧听后叹了口气:“这么说,这位于连长的父亲情况不太好。” 张云逸点了点头:“没错,军人家属遭受这种打击,尤其是村干部利用土改搞报复,怎么能坐视不理?” 韩碧不解地问道:“老头子,部队和地方的矛盾本应有专门的机构处理,而你现在年事已高,身体又不好,不会是打算亲自插手吧?”张云逸坚定地回答:“军人家属的事关重大,若真是有人借此机会打击报复,这个于连长怎能安心服役?我决定亲自出手。”
于连长的家乡位于山东省烟台市文登县的小屯村。张云逸之所以对这件事深感关注,不仅因为其身份特殊,更因为他在军队中摸爬滚打了47年,深知基层干部与士兵的艰辛与困苦。作为开国大将,张云逸的军事生涯堪称传奇,他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国家栋梁,见证了无数的风雨波澜。
张云逸出生在海南文昌(当时隶属于广东省),年仅18岁便加入了新军,曾差一点成为黄花岗烈士的第73位牺牲者。担任国民革命军25师参谋长时,张云逸力荐卢德铭担任警卫团团长,积极支持聂荣臻和周士第领导的南昌起义。百色起义后,他作为副总参谋长进入苏区,成为刘伯承的得力助手。抗战期间,张云逸应周恩来之召,赴澳门请出脱党多年的叶挺,出任新四军军长。陈毅重建新四军后,张云逸被任命为副军长,并兼任山东军区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张云逸主政广西,虽然1952年因健康原因辞去了所有职务,但在1955年的大授衔仪式中,张云逸仍被授予大将军衔,享有元帅待遇。
作为一位深知兵员苦与乐的军人,张云逸深知“爱兵如子”对部队战斗力的重要性。尽管已不再担任任何职务,但张云逸在军界的声望依然很高,很多人仍愿意向他求助。也正因为如此,那位基层连长在家中遭遇困境时,毫不犹豫地将求助信寄给了张云逸大将。
当时正巧张云逸要前往青岛公务,便决定亲自处理此事。等到青岛的事务处理完毕,张云逸大将将连长的事情告诉了青岛市委书记滕景禄,并请他派车送自己到文登县的小屯村,亲自去了解情况。滕景禄对张云逸的决定表示关切,并建议考虑到冬季的恶劣天气,最好让秘书代为前往。但张云逸坚决表示,自己一定亲自前往。
最终,在滕景禄的建议下,张云逸的秘书开车前往小屯村,然而,回来的报告却令张云逸失望。秘书并未按计划到达小屯村,只是去了文登县县府。秘书汇报称:“我向县里反映了于连长父亲的事,县领导对此高度重视,承诺第二天立即派人处理,并给我们一个满意答复。”
张云逸大将听后长叹一声:“既然如此,事情就没有做到圆满,看来还是得我亲自去一趟。” 眼看大雪纷飞,滕景禄再三劝阻,但张云逸坚持要去,滕书记无奈,只能安排更多车辆为他保驾护航。经过一天的颠簸,车队终于抵达了偏远的小屯村。小村庄静悄悄的,街道上并没有什么热闹景象,几辆车的到来立即吸引了村民的注意。
消息很快传开:“北京来的大官来看于同海了!”几个村干部立刻意识到,可能是村里有人上报了问题,才会有这么高层的领导亲自来访。更让他们感到震惊的是,当张云逸大将出现在他们面前时,他的和蔼可亲,让人完全看不出是一个军中大人物。张云逸没有急于听取于同海父子一方的陈述,而是耐心询问了其他村民,详细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经过核实后,张云逸与县里领导共同商议,最终确定了问题的根源在于村内的内部矛盾,经过处理后,村干部向于同海道歉,双方和解。
听闻亲自为自己家解决问题的大将军竟然是张云逸,于同海感动得无言以对,甚至想要按照传统跪拜谢恩。张云逸大将却一把将他扶起,告诫他说:“军人家属的事,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这一事件很快在当地传开,地方领导也开始改进工作作风,确保类似问题不再发生。而于连长,也在这次事件后,愈发认真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不负张云逸大将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