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初,我军进行了整编,形成了四大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根据总部的规划,四大野战军的排名如下:
西北野战军(抗战时期贺老总120师班底),长期驻扎在黄土高原,担任一野,统帅为“横刀立马”的彭总;转战晋冀鲁豫、大别山和淮海流域的中原野战军(抗战时期129师班底),为二野,统帅为被誉为“当代孙吴”和“军神”的刘伯承;汇集了华中新四军与山东八路军的华东野战军,为三野,统帅为“诗人元帅”陈毅,副手为粟裕;集合五湖四海精锐部队的东北野战军(前身为东北民主联军),为四野,统帅为“红军之鹰”和“战神”林总。
此外,华北军区部队替代了原有的一野,成为了直属“御林军”。华北军区部队的前身是抗战时期的晋察冀军区部队和晋冀鲁豫军区的部分力量,统帅为“当代鲁智深”聂荣臻,副手为“布衣元帅”徐向前。
整编后,野战军下设兵团,四大野战军和华北军区分别辖有2至4个兵团,全军共成立了16个兵团,并预留了4个兵团的番号。根据各野战军的序列,16个兵团的司令员分别为:
- 一野彭总麾下16万人,1、2兵团司令员分别为王震、许光达。
- 二野刘邓麾下28万人,3、4、5兵团司令员分别为陈锡联、陈赓、杨勇,并为二野预留了6兵团的番号。
- 三野陈粟麾下58万人,7、8、9兵团司令员分别为王建安、陈士榘、宋时轮、叶飞,并为三野预留了11兵团的番号。
- 四野林罗麾下103万人,12、13、14、15兵团司令员分别为萧劲光、程子华、刘亚楼、邓华,并为四野预留了16、17兵团的番号。
- 华北军区聂徐麾下24万人,18、19、20兵团司令员分别为徐向前、杨得志、杨成武。
这些兵团的司令员大多在1955年大授衔时被授予了上将军衔,其中包括1位元帅徐向前、3位大将许光达、陈赓、萧劲光,其他12位兵团司令员,除程子华转入地方工作外,均为开国上将。
由于渡江战役进展顺利,预留的4个兵团番号一直没有启用。如果这些兵团能够组建,哪些将领能成为兵团司令员呢?
首先是二野预留的第6兵团。该兵团是最接近成立的一个。抗战胜利后,129师部队和晋冀鲁豫野战军兵强马壮,曾屡次取得战功。但在挺进大别山后,刘邓大军稍显疲态,导致在淮海战役中与黄维12兵团的对抗异常艰难。经过三大战役后,二野的任务变得更为繁重,不仅要协同三野发起渡江战役,还要防范美英干涉,进一步解放大西南,消灭残余敌军。
因此,第6兵团一直被准备好,若渡江战役受阻,便立即成立。它的来源是来自多个二级军区,包括江汉军区、桐柏军区和鄂豫军区,这些部队多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的主力,整编后重新归属,因此兵团的司令员人选已经有了轮廓,红四猛将王宏坤,曾参加过黄麻起义并参与过6纵、10纵的组建,成为了该兵团的候选人。
不过,由于渡江战役出乎意料的顺利,这个兵团的番号一直未启用。美英等国也放弃了干预我军解放江南的计划,而我军的胜利进一步推动了大西南的战斗进程,二野的6兵团也未能成立。战后,这些军分区被划入湖北军区,隶属于林总的中南军区。
接下来是三野预留的第11兵团,成立的条件和二野第6兵团相似,主要是在渡江战役或解放东南沿海的过程中遭遇困难时,迅速启动山东军区的地方部队进行支援。此时,山东境内的主力部队仅剩2.3万人的32军,在许世友的指挥下成功解放了青岛。而其他地方的警备力量也不足以承担全面作战任务。
因此,按照华东军区的计划,若第11兵团成立,许世友将是最有可能担任司令员的人选。由于南线战事的顺利,第11兵团也没有启用,且谭希林的32军被调归较小的叶飞第10兵团,负责福建及沿海防卫任务。
相比二野和三野,四野的力量最为雄厚。四野的兵力一度碾压其他野战军,不仅每个兵团的兵力远超过一野、二野和华北军区的部队,甚至其一个兵团的规模也超过了三野的整体兵力。全军整编时,四野的兵力规模更是达到了100多万人,其中每个兵团的兵力都在25万人左右。
四野计划扩编,增加16、17兵团。然而,由于二野、三野率先发起渡江战役,长江中游的桂系白崇禧集团成了右翼的一个威胁。主席命令林总的先遣兵团出动,以确保渡江部队的侧翼安全。由此,萧劲光先遣兵团应运而生,带领40军、43军及炮兵团、工兵营等共计12万人。
若四野的16、17兵团最终成立,司令员人选也已有迹可循。除了现有的四大兵团司令员外,四野在第一次大授衔时,已有2位元帅、3位大将、18员上将,许多战将都有机会担任新兵团的司令员。
例如,12兵团的副司令员陈伯钧、韩先楚都可能被提拔为司令员;13兵团的第一副司令员李天佑,14兵团的副司令员黄永胜、刘震,以及15兵团副司令员洪学智,都有可能上任司令员。如果16、17兵团成立,李天佑和黄永胜是最有可能成为司令员的候选人。由于李天佑和黄永胜更为善战,相比于陈伯钧和洪学智等注重后勤保障的将领,他们更有机会带领这些兵团。
此外,4个兵团的第二副司令员韩先楚和刘震也完全有资格担任兵团司令员,他们都是在战场上经历过许多重大战斗的资深指挥员,带领过许多出色的部队。如果韩先楚和刘震同时担任兵团司令员,那将成为红25军的奇迹,二人从红军时期的小兵,到抗战成为团长、旅长,再到解放后担任纵队司令、军长、兵团司令员,可谓一路过关斩将。
然而,由于时局变动,三大野战军和四大兵团的番号最终都未被启用,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在战争与政治变动中,决定胜负的往往不仅仅是武力和军事指挥,而是背后人民的支持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