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争史上,许多经典战役常被拿来进行比较,比如“硫磺岛战役”和“上甘岭战役”,这两场战役虽然都是著名的坑道战,但美军在两场战役中的表现却大相径庭。美军作为精锐部队,竟然能够在硫磺岛战役中取得胜利,却未能在上甘岭战役中拿下阵地。这个问题值得深究。
硫磺岛战役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场。1944年8月,美军成功收复了关岛,并在莱特湾海战中几乎摧毁了日本的海军主力。基于这一胜利,美军决定攻占硫磺岛,为的是能够进攻冲绳,并进一步威胁到日本本土。为此,美军动用了超过400艘军舰、2000架飞机以及近11万士兵。
原本,美军计划在5天内完成对硫磺岛的攻占。然而,战局的发展出乎指挥官霍兰·史密斯和尼米兹等人的预料。由于一系列复杂的因素,这场战斗拖延了一个多月,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1945年2月19日,美军开始了登陆作战,然而让他们惊讶的是,滩头阵地上并没有日军防守。可一旦深入岛屿,来自折钵山地区的日军突然通过坑道进行反击,展开了猛烈的火力攻击,给美军的先头部队造成了重大损失。尽管美军迅速利用火焰喷射器消灭了坑道中的日军,并在正面战场上取得了突破,但战斗的残酷程度远超他们的预期。
日军虽然顽强抵抗,最终未能守住硫磺岛。1945年3月6日,日军意识到形势已经不容乐观,命令撤离岛屿周围的潜艇,并最终在3月16日宣布硫磺岛战役结束。尽管美军人数占优,但伤亡情况依然惨重——约7000人阵亡,2万多人受伤,累计伤亡达2.8万人左右。相比之下,日军阵亡2.2万余人,投降1000多人。正因美军在硫磺岛的顽强阻击中付出了如此沉重的代价,他们在后续进攻日本本土时,才决定使用原子弹,以期减少类似的巨大损失。
硫磺岛战役的惨烈程度,甚至超越了冲绳岛战役。尼米兹曾在战后由衷地感叹:“参与这场战役的美国士兵,无疑都是非凡且勇敢的。”虽然美军取得了胜利,但日军却因为对美军的“不可战胜”印象而无法理解,装备和人数占优的美军为什么不能轻松击败上甘岭的志愿军。
与硫磺岛战役的情形截然不同,上甘岭战役发生在朝鲜战争期间。那时,美军计划在5天内攻占由志愿军坚守的五圣山上的上甘岭阵地。为此,美军不惜动用了3000多架飞机,并依靠重型火炮进行大规模轰炸,空中投弹总数接近5000枚,火力强度之大,甚至被认为超过了二战时的硫磺岛战役。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志愿军士兵虽然装备较少,但他们依靠顽强的毅力和坚韧的作战精神成功守住了阵地。
1952年10月14日凌晨,美军开始对上甘岭阵地进行猛烈轰炸,每秒落弹高达六发,火力密度空前。但志愿军士兵们依然顽强抵抗,成功歼灭了2000多名美军士兵,令美军指挥官范弗里特大为震惊。随后的几天战斗中,美军伤亡逐渐加剧。到第七天时,美军的伤亡已达到7000人,范弗里特意识到,强行进攻通过硬碰硬的方式并不奏效。因此,他改变了作战策略,采取封锁出口、爆破和断水断粮等手段试图困住志愿军。
尽管如此,志愿军士兵们依然展现出非凡的耐力,坚守了整整23天,甚至在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他们始终没有退缩。志愿军的牺牲同样令人震撼,许多战士在战斗的最后时刻仍顽强作战,有的身负重伤,仍然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刻。经过43天激烈的战斗,志愿军成功守住了阵地,最终取得了胜利。美军的伤亡惨重,共计伤亡25498人,伤亡率超过40%。这个数字对美国来说无疑是极其震撼的,甚至超过了硫磺岛战役的32.6%。美国后来将上甘岭战役列入军校教材,可见这场战役对美军的冲击有多大。
那么,为什么美军在这两场坑道战中有如此截然不同的表现?主要原因在于两者的作战环境与战术差异。首先,硫磺岛的日军坑道设计相对简单,只适合掩体作用,并未充分考虑到美军的火焰喷射器和炮火的威胁。而志愿军的坑道则更为复杂,顶板厚度达到35米,极具防御能力,这使得美军的炮火无法轻易摧毁。
其次,志愿军在上甘岭战役中得到了及时的后勤支援,而日军在硫磺岛战役中几乎处于孤立状态。尽管上甘岭的后勤支援非常困难,但志愿军依然通过创造性的方法成功将物资运送到坑道,且没有放弃抵抗。而硫磺岛上的日军由于缺乏后勤补给,处于孤立无援的困境,战斗力显著下降。
最后,志愿军士兵的作战方式和精神面貌也比日军更为高效和顽强。志愿军不仅有勇气,更善于利用夜袭等战术手段,在白天坚守阵地,夜晚则发起反击。这种作战方式极大地削弱了美军的优势,最终使他们在上甘岭战役中不得不承受巨大的损失。
总结来说,志愿军战士们不仅有坚定的决心和坚韧的意志力,而且在战术上更加灵活高效。而在硫磺岛战役中,日军士兵由于装备劣势和战术失误,加之孤立无援的局面,最终未能战胜美军。两场战役的结果,也彰显了“正义的一方”最终胜利的铁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