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第九兵团成立,宋时轮被任命为司令员,这一决定引发了广泛的争议,许多人认为这个任命值得商榷。后来,第九兵团在朝鲜参战,特别是在长津湖战役中遭遇了惨重的损失,宋时轮作为司令员,对这些损失负有无法推卸的责任。因此,许多人开始质疑:宋时轮担任兵团司令员是否合适?是否是最优选择呢?
华东野战军拥有多个纵队,但各纵队之间的实际情况并不相同,有的纵队是主力部队,有的则并非如此。粟裕在指挥战斗时,最得心应手、最为看重的是一纵、四纵和六纵,这三支纵队被认为是华东野战军的精英力量,堪称王牌部队。六纵司令员王必成在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中表现卓越,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堪称战功赫赫。王必成的绰号“王老虎”也正是源于他猛烈的攻势,他犹如猛虎下山,迅猛而致命,给敌人留下极小的喘息机会。王必成深得粟裕兵法的精髓。相比之下,宋时轮擅长防守,常常被人称为“排炮不动,必是十纵”,这是他在十纵表现出来的特点。
尽管同为纵队司令员,王必成的六纵在战功上远远超过了宋时轮的十纵。那么,为什么宋时轮能够成为兵团司令员,而王必成却未能获得同样的机会呢?
首先,资历的差异是一个重要因素。宋时轮比王必成年长五岁,入党也比王必成早三年。宋时轮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五期,而王必成则是大别山的地方军人,属于“泥腿子”出身。宋时轮从长征开始就一路跟随中央红军,最终担任红30军军长,在刘志丹牺牲后,他接替了红28军军长的位置,属于正军级将领。王必成则是跟随红四方面军走完了长征,曾任副师长。抗日战争时期,宋时轮早早成为了八路军团长,而王必成则稍晚一些,成为了新四军团长。从资历来看,王必成显然逊色于宋时轮。
资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为关键的因素是政治背景和山头问题。第三野战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而华东野战军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陈毅领导的山东野战军,另一部分是由粟裕领导的华中野战军。粟裕虽然能力出众,但他性格谦虚,革命资历也难与陈毅相提并论。在两大野战军合并后,粟裕选择让华中野战军的将领担任副职,而山东野战军的将领则担任正职。山东野战军的将领普遍军职较高,比如唐亮,他曾担任山东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并继续在华东野战军担任同样职务,而钟期光则只能担任副主任。随着第三野战军的成立,原华中野战军的将领在任职上处于劣势,四大兵团司令员中,只有叶飞是粟裕的老部下,其他三位王建安、陈士榘和宋时轮,都是山东野战军的将领。因此,王必成由于资历较浅,也只能“屈居”一线。
朝鲜战争爆发后,宋时轮带领第九兵团入朝参战,由于准备不足、仓促上阵,兵团遭受了重大的损失,许多战士在极端严寒下冻死或冻伤,这一切与宋时轮的指挥不无关系。因此,宋时轮回国后便不再负责部队,而是调任到军事院校任职。随后,王建安接替宋时轮担任第九兵团司令员,而王必成则成为副司令员。实际上,王必成是实质上的指挥官,但遗憾的是,他到达朝鲜时,战斗已接近尾声,错过了关键的机会。如果是王必成早些时候担任第九兵团司令员,或许会有不同的战局。
回国后,王必成继续在大军区任职,先后担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昆明军区司令员和武汉军区司令员,军委对他相当器重。王必成无疑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将领,然而他始终未能得到与其能力相匹配的更高职位。(参考书籍:《虎将王必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