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5月13日傍晚,蒋军整编74师进入孟良崮地区。随着天色逐渐昏暗,全师开始宿营,师长张灵甫在师部的电台旁整夜未眠,紧张地分析战局。此时的战情复杂多变,任何一步错误的决策都可能让74师陷入困境,甚至全军覆没,因此张灵甫感到极大的压力。
74师收到了来自南京、徐州、临沂等地的多份电报,经过综合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陈粟部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兵力调动。参谋长魏振钺少将认为,这种调动表明陈粟有可能围歼蒋军。
深夜时分,蒋军突然发现山脚下有一支部队正在急行军。此时已是深夜,雾霭弥漫,视线极为模糊,根本无法辨别来军的身份。张灵甫立即走出帐篷查看,听到周围士兵在窃窃私语,“怎么是黄百韬的部队在走夜路?”根据蒋军的部署,黄百韬的整编25师和李天霞的整编83师分别位于74师的两翼,距离约5公里。全体官兵因此误以为是黄百韬的部队在赶路,张灵甫也未对此产生怀疑。然而,他们哪里知道,这支在夜色中急行的部队,实际上是叶飞指挥的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一支以快速穿插而闻名的精锐部队。
1纵本不打算参加孟良崮战役。此前在宿北、鲁南、莱芜等战役中,他们已消耗了大量兵力,伤亡也相当惨重。为了让他们得到休整,陈粟计划让1纵暂时不参战,将围歼74师的任务交给4纵、6纵、8纵和9纵。陈粟自信只凭这四个纵队就能打垮蒋军的74师。
然而,华野副政委谭震林坚持认为,1纵必须参战。他认为,“梅兰芳不登场,戏就没法开场。”谭震林以梅兰芳的比喻强调,1纵是华野的王牌部队,不能缺席战斗。这一决定事后证明是至关重要的,假如没有1纵参战,华野很可能无法成功围歼74师。
华野的部队由新四军和山东的八路军组成。由于陈毅和粟裕都出自新四军,1纵、4纵、6纵等部队对他们来说就像是亲生子弟,而3纵、8纵、9纵则如同外来的客人。特别是对于粟裕来说,虽然他被任命为华野的军事指挥官,但和老八路军干部之间的磨合仍需要时间。尽管如此,粟裕始终更信任1纵、4纵和6纵这三支部队,一旦这三支部队合力,粟裕就敢作出决定打敌,且胜算极高。如果这三支部队分散开,战斗的难度则大大增加。粟裕一直在等待合适的机会,直到孟良崮战役之前一个月,才终于得到了打击74师的良机,但当时1纵尚未到达,使得粟裕无法立即采取行动。主席也察觉到了这一点,并鼓励粟裕:“只要主力在手,不愁没有歼敌机会。”
整编74师在5月11日抵达孟良崮附近,张灵甫接到命令,要在14日占领坦埠。孟良崮到坦埠的距离约50公里,虽然74师是一支半机械化的重装部队,行军较慢,但即便如此,这段路程也需要3天才能完成。而对于以轻步兵为主的我军来说,50公里的路程一天即可行完。粟裕意识到,这种时间差给了华野消灭74师的机会。
1纵的任务是,在12小时内完成50公里的急行军,穿插到张灵甫与黄百韬之间,并深入到垛庄。张灵甫和黄百韬的部队相距仅5公里,粟裕决定通过这种极为紧密的穿插,出奇制胜。只有1纵这样的精锐部队,才能完成这种高难度的任务。
1纵成功悄无声息地穿插进入了敌人阵地,叶飞甚至听到了74师士兵的交谈声。尽管如此,叶飞命令部队保持绝对安静,继续加速前进。74师的全体人员,包括张灵甫在内,根本没能察觉到自己身边穿插的是解放军。他们甚至没有发射照明弹确认敌情,完全误以为是黄百韬的部队正在走夜路。
张灵甫未能及时识破1纵的穿插,是他犯下的第一个重大错误。紧接着,他丧失了垛庄这个关键的后勤基地,这也成了他致命的错误。垛庄储备了大量的粮草和弹药,还有重炮、车辆和辎重,是74师的后勤保障中心。张灵甫当时未重视垛庄的防守,认为两侧有黄百韬和李天霞的部队护卫,根本不可能有敌人敢在这里穿插。然而,粟裕却以1纵为突破口,从74师与黄百韬之间悄无声息地渗透进来。张灵甫未能第一时间加强垛庄的防守,是他的又一重大失误。
直到14日早晨,张灵甫的上级司令汤恩伯才意识到华野主力正在对74师发起进攻,急忙指示张灵甫增兵保护垛庄。此时,张灵甫才派出51旅前往增援,但此时1纵已率先攻占了垛庄。结果,74师被困在垛庄,成了华野主力的围歼目标。
张灵甫的两次错误判断,几乎断送了74师的命运。这种严重的失误源于他过于轻视敌人,也可能是他自信心过剩的表现。纵使他在战场上历经多次大规模作战,这一回他未能及时反应,错失了拯救部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