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北宋第一实干家:文能治国,武震契丹,才胜苏轼,不应被历史遗忘
创始人
2025-09-08 05:32:30
0

《——·前言·——》

北宋文人中,苏轼、欧阳修、王安石等名字光耀史册,但却鲜有人提及章衡。

为何这位能在“千年龙虎榜”上超越苏轼的状元,能在辽国宫廷百步穿杨、威风八面的一代英才,最终却被历史所遗忘?

嘉祐二年春,汴京的贡院外,书生如潮,青衫飘扬。

这是北宋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一次科举考试——“千年第一榜”。

苏轼、苏辙、曾巩、张载等一众才子皆在此参与,文名赫赫,气吞万里。然而,最终以一篇独具匠心的策论脱颖而出,击败了所有名声显赫的学子,成为状元的,却是一个当时并不为人熟知的章衡。

欧阳修亲自主持这次科举考试,心中早已预料榜首必然是曾巩,毕竟曾家世代名门,曾巩自己也早年便受名师赏识。批阅完前十名的策论后,欧阳修却被一篇开篇气吞万里的《干为金赋》震惊:“运启元圣,天临兆民,九州未靖,财赋当先。”

这篇文章不仅没有浓重的文采堆砌,而是直指治国之要,提到“治国先理财、理财当养民”,还提出“边防不可空谈,需以实边应虚敌”的独到见解。

欧阳修感慨道:“此文若吕蒙正所写,亦不为过。”

这篇策论出自章衡——一个出生寒门、来自南阳的学者。

此前几乎没有政坛背景,连与他同场的苏轼也从未听闻过此人。苏轼的策论文才飞扬,虽在文学界备受推崇,但被评为“文而不政”,最终仅列乙科。

欧阳修原本打算将曾巩列为状元,但为了避免偏袒,他最终将曾巩列为第二,意外地把状元的桂冠授予了章衡。

这一判决成了北宋科举史上最具争议的决定之一,并为章衡日后的仕途奠定了基础。

他在殿试后第二日就再次引起了关注。当时,宋仁宗询问西北边防问题时,章衡不假思索地答道:“契丹习弓马,夺之不可武攻,御之当以实边。”

在这一年,苏轼仍在考场外赋诗,而章衡已经在朝堂上畅谈时政。

第三个月,章衡奉命出使辽国。那时,边境局势紧张,宋朝一方面准备迎战,另一方面又派遣文臣赴宴安抚敌国。

辽主耶律洪基早有意试探来使,在宴席间故意挑衅道:“南朝文人多诵书,少拉弓,未知贵国使者可否试箭?”

章衡微微一笑,毫不动摇。

辽兵取出硬弓铁箭,他站起身,负手走至百步开外,箭步如风,一气呵成,三箭三中,每箭均中靶心。

辽主见状大为惊叹:“南朝竟有如此人物?”遂悄然停止了挑衅,宴会气氛顿时缓和。

章衡趁机在宴席间偷偷描绘了北方边境的山川图,归国后,他上书宋廷,提出在辽国边防松懈之际,利用时机收复山后八州。

然而,宋神宗虽有心动,但在反复权衡后终未采纳章衡的建议。十多年后,辽国加大了对边防的防备,再也没有留下可乘之机。

回朝后,章衡并未受到重用,他被调任为真定知府。

当时,滹沱河年年泛滥,农田一遇暴雨便成泽国。朝廷虽多次出台治理方案,但都因效果不显而搁浅。

章衡不按常规出牌,提出了“束水攻沙”的新策,利用滹沱河的水势冲沙,筑堤保防。

新筑的堤防经过三次洪水考验,均未遭遇严重灾难。

神宗看到奏报后,仅评价道:“可为后世法。”

章衡自掏俸银,在堤防上立了三尊铜兽作为水位标记,并留下口碑:“章公堤,洪水见了把头低。”这一工程不仅为百姓带来安宁,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水利经验。

章衡并非书生气十足的文人。他不仅在边疆勾画地图,也在宴会上一箭三穿;他还在地方治理中亲自修堤、清河,甚至自筹银两,不依赖朝廷的命令。

“六边形战士”这一标签,套在他身上毫不为过。

在官场中,章衡历练三十余年,几乎遍历了整个北宋东南地区。他不追求空谈理想,也不依附权门,只以实绩和百姓的口碑为衡量标准。

在澶州,章衡亲自砸毁了官盐专卖的招牌,面对飞涨的盐价,他不等待批文,直接开放盐禁,并在厅堂贴上亲手写的檄文:“百姓要吃盐,不是听命令,宁可饿死反抗,也要先救人活命。”

这一举动引起了朝野震动,章衡也因此遭到御史弹劾。

三司使出面指责他“擅自废除律令”,但章衡毫不退缩,亲自上折子,列出数字,说明“七天内澶州无一人饿死,若再延迟十天,二十万百姓将成流民”。

朝堂上无人再言,宋仁宗最终下令:“澶州盐政,以章衡为准。”

章衡处理腐败问题时同样果断且精准。

他调任盐铁判官三年后,揭露出七项财政漏洞:虚报战马三百匹、粮食短缺五船、冗员冒领薪水四千两、甚至幽州军也有“死人领饷”。

最终,经过会勘,证实了七成的指控,章衡因此被调任外地,名义上是“节制地方军务”,实则被排除出京圈。

到郑州后,他再次爆发了更大的改革。

当地的原武监长期侵占民田,章衡查实后,迅速上疏要求收回百姓土地。面对政敌的阻力,章衡坚决命人丈量土地,并在半个月内将田契归还百姓。

百姓们感激涕零,在堤边立碑,铭文写道:“章衡还我田”。

同年冬,郑州连降三旬大雪,黄河冰封,春解冰时黄河决堤几成定局。

章衡立即动员五千民夫,亲自出资三百两修堤。

他为堤防命名“章公堤”,并在堤上埋下铜兽,兽嘴朝下作为水位标志。百姓们纷纷称之为“看兽建堤法”。

章衡去世三十年后,苏轼在《黄州书简》中提到他,称赞章衡是“百年无人能及”。

虽然二人政治理念有所不同,章衡偏重实用和民生,而苏轼长于诗文,但私下里,他们保持了频繁的往来。

西湖的治理一度陷入困境,苏轼无计可施,章衡作为两浙转运使,派出四百艘运粮船,并提供了改良疏浚的方案,最终修成了“苏堤春晓”。

然而,章衡的名字却没有被刻在碑文上。

为何这位实绩卓著的官员最终被历史所遗忘?

首先,他在朝中的低调表现,导致了史官对其评价的缺乏。章衡虽在朝廷中屡次进言,得罪了宰辅,却拒绝与任何派系交往,甚至对王安石的改革保持距离。这使得史书很难为他立传。

其次,章衡虽然有着突出的行政能力,但他并不属于文学领域,也没有留下流传百世的诗文。

但在百姓心中,章衡依然是那个为民除害的英雄。

《邵氏闻见录》中的一则记载中,提到章衡:“文武兼济,吏治有成,然不喜趋附,竟不为史官重。识者惜之。”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作... 1952年,孙毅被调任为华北军区的副参谋长,主要负责协助参谋长杨成武的工作。然而,在担任这一职务期间...
被囚禁20年的朱元璋后代,差点... 崇祯五年的南阳府狱,潮湿的墙面上爬满青苔。 二十七岁的朱聿键正借着豆大的油灯,用手指在地上默写《太祖...
原创 有... 前言: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初三日,明宣宗朱瞻基驾崩,年仅九岁的皇太子朱祁镇继位,成为大明王...
原创 蓝... 在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朱元璋下令以谋反罪处死蓝玉。这个事件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蓝玉案”...
原创 朱... 在这个世界上,父慈子孝本应是理所当然的事。然而,即便是那些强权的统治者,内心深处也可能蕴藏着一丝温情...
“刘邦与朱元璋:布衣天子谁更强...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在历史的舞台上崭露头角,正式登基称帝,国号汉,开启了汉朝的辉煌篇章。作...
原创 我... 在辽阔的草原上,有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国家,曾经是中国版图中最大的一块领土,见证了华夏民族的兴衰变迁。...
原创 赵... 咱都知道,一个朝代刚建立的时候,选哪儿当都城那可是皇帝得绞尽脑汁琢磨的大事。北宋初年,赵匡胤结束了五...
原创 假... 自二战结束后,美国逐渐成为全球的领导者,在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都占据了主导地位。美国的影响力遍...
原创 他... 1948年3月,随着冬季攻势的结束,东野第六纵队司令员洪学智迎来了职务上的变动。他接替了陈伯钧,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