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欢迎您点击下方的“关注”按钮,这样便于您持续收到此类文章的更新,也可以随时与我们交流讨论,您的支持是我们不断创作的动力来源。
文 | 照雪下玉关
编辑 | 照雪下玉关
当我们谈及清朝末年的对外交往时,第一个浮现在脑海中的词通常是“卖国条约”,接着便是丧失主权、割地赔款、国家沦为“洋人的朝廷”等令人痛心的历史事实。甚至连在中国本土上发生的“日俄战争”,清朝政府也选择了视而不见,忍辱负重,堪称历史的屈辱。
然而,公正而言,纵使晚清如此腐朽不堪,在当时的国际格局中,它依然能够勉强算作“最弱的列强”。事实上,晚清政府在清朝灭亡前的最后一年,便出动军舰为因排华事件而愤怒的墨西哥讨回赔偿,成功要求墨西哥赔偿了3亿两白银。由此可见,尽管政权腐败,但中国在国际上的一些行动仍不乏骄傲和坚决。
随着1984年马尾海战和甲午战争的惨败,腐朽的清政府终于认识到,纵然有一座精致的园林,也不能掩盖国家的弱势。为了应对外敌的威胁,尤其是海军的防御问题,清朝决定对海军进行重建。在这种背景下,清廷掀起了第二波购舰高潮。
自甲午战争起,清政府陆续采购了约40艘军舰,其中最为骄傲的便是“海圻”号巡洋舰。由英国阿姆斯特朗船厂建造,这艘巡洋舰的排水量达到4300吨,舰长132.3米,宽度14.3米,最大航速可达每小时24海里,装备了34门舰炮和七架鱼雷发射架,造价高达32.8万英镑。1899年,“海圻”号和姐妹舰“海天”号一同从英国启航回国。
当时,正值意大利与中国发生的三门湾事件,意大利派遣军舰强闯中国海域,要求租借三门湾。面对这一挑衅,清廷决定出动“海圻”号与“海天”号等舰,联合北洋水师击退意大利侵略者。最终,经过清廷强硬的反击,意大利不得不灰溜溜地撤退。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少数几次外交上的胜利之一。
进入20世纪,随着英国国王乔治五世的加冕,清朝政府决定派遣“海圻”号参加庆典,赴英国参与海上观舰仪式。为了此行,清廷专门派遣了载振担任特使,并与海军统领程璧光一同出征。虽然载振由于个人原因选择火车前往,但“海圻”号依然按时抵达英国,参加了盛大的海上阅兵仪式,程璧光也得到了英王亲自颁发的加冕银牌。
然而,正当“海圻”号航行至英国时,墨西哥发生了严重的排华暴乱。清政府收到来自驻墨西哥使馆的紧急请求,决定派遣军舰去保护侨民。于是,“海圻”号便启动了前往美洲的行程,成为中国海军史上首次跨越大西洋的军舰。
这次航行使得“海圻”号成为历史上的第一艘抵达美国的中国军舰。在纽约的停留过程中,舰员们受到了美国社会的广泛关注,包括前总统格兰特的儿子也特地前来接待。
“海圻”号的访问不仅在美国引起轰动,更为古巴华侨带来了希望。古巴总统亲自接见了程璧光,并承诺不会歧视华侨,这为古巴华人社群带来了极大的安慰和支持。
接下来,“海圻”号开始了对古巴和墨西哥的外交任务,甚至迫使墨西哥政府向清政府赔偿了3000万比索,等同于今天的3亿美元。可以说,“海圻”号在外交上的成功为中国赢得了尊严,也让其成为近代中国海军历史上的一块璀璨明珠。
1911年,清政府决定让“海圻”号返回祖国时,它的航行路线再次引起了争议。尽管从地理上看,经过太平洋回国似乎更加便捷,但因“海圻”号只能靠燃煤动力和有限的补给系统,最终选择了通过英国港口补给的路线,尽管这样需要绕行,但航程更为安全。
经过漫长的航程后,“海圻”号最终于1911年9月抵达英国港口。而就在此时,辛亥革命爆发的消息传来,整个舰员的心情发生了剧变。舰上的黄仲煊等人积极响应革命号召,决定站在历史的正确一方,帮助推翻腐朽的清朝。
经过一番历史转折,1912年1月1日,“海圻”号正式易帜,换上了新式的五色旗,象征着中国的新生。从这一刻起,它不再是清朝的军舰,而是民国的旗帜下的海军力量。
“海圻”号的命运并没有随着辛亥革命而结束,它先后归属过袁世凯、孙中山、陈炯明等多个政权。最终,在1937年9月25日,为了保卫江阴防线,它与其他几艘舰艇一道,悲壮地自沉于江水之中,结束了它传奇般的历史旅程。
“海圻”号的故事不仅是中国海军发展的见证,也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中,面对外侮与内部改革中的种种选择与斗争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