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认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但实际上,赫鲁晓夫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推行的首轮改革才真正为苏联的崩溃埋下了伏笔。尽管这些改革当时没有让苏联走到解体的边缘,但它们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当时的认知范围,最终促成了苏联的崩溃。
斯大林时代,苏联领导层经历了深刻的变动,尤其是在干部选拔制度上。斯大林开始提拔一批年轻且受过良好教育的新人,逐渐替换掉那些年事已高、背景多来自军队的老一辈官员。斯大林本计划在1962至1965年间推进一次彻底的马列主义转型,甚至包括逐步废除货币制度。然而,这一构想缺乏足够的支持和实施条件,尤其是在那个时期,苏联已经积累了大量卢布和外汇储备,变革的基础条件并不具备,因此这一计划最终未能实现。
为了确保自己权力的稳固,托洛茨基主义者——通常被认为是亲西方的势力,且与西方利益紧密联系的“第五纵队”——成功地削弱了斯大林和贝利亚的影响力。在这些人的支持下,赫鲁晓夫、马林科夫、米高扬等人开始推动自己的改革计划。虽然这些改革曾一度获得支持,但最终未能实现长远目标,无法避免苏联的解体。赫鲁晓夫的改革虽然没有戈尔巴乔夫式的彻底,但从本质上看,两者的改革理念十分相似,且最终也带来了相似的结果,推动了苏联的崩溃。
虽然许多人批评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致命错误,但赫鲁晓夫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改革,实际上早已为苏联的解体种下了隐患。斯大林曾设想逐步将苏联的共产党体制转型为一个由管理精英掌控的系统,而非单纯的权力机构,这意味着真正的治理权会交给民众选举产生的政府机构。然而,赫鲁晓夫及其支持者坚决反对这一设想,因为他们不愿放弃手中的权力,更不愿看到斯大林所倡导的基于公平和人性化发展的“黄金时代”降临。
于是,赫鲁晓夫与他的支持者们摧毁了斯大林及贝利亚的遗产,开始了基于西方理念的改革。列宁时期的革命卫士对此未作出阻止,因为他们对现状感到满意,而党内工作人员的冷漠和袖手旁观,也助长了这一改革的实施。结果,苏联错失了本可能迎来光辉未来的机会,赫鲁晓夫及其支持者摧毁了这种可能性,为苏联的最终解体铺平了道路。斯大林失势之后,赫鲁晓夫的改革实际上成为了苏联解体的重要转折点,尤其是他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发表的关于“个人崇拜”的报告,标志着反马列主义改革的正式开始。
这一报告不仅动摇了苏联体制的基础,也让大批忠诚于马列主义的人民感到极度失望。苏联的声誉和政权的威望遭遇沉重打击,党内发生了剧烈分裂,马列主义阵营陷入了极度动荡之中。赫鲁晓夫开始偏离“按劳分配”的原则,转而推动平等主义的政策,这一转变不仅让人们对马列主义产生了疑虑,也让他们对西方生活方式产生了浓厚兴趣。
另一个显著变化是,尽管赫鲁晓夫提高了工资,他却冻结了工资与生产之间的关系,改变了生产的基本结构,结果导致苏联经济长期停滞,陷入一种死气沉沉的状态。斯大林时期,物质激励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在技术创新和产量提升的压力下。然而,赫鲁晓夫借鉴西方的理念进行改革,结果加剧了苏联的衰退。他的改革削弱了苏联整体的实力,逐步变成一种西方精英管理模式的“马列主义”变种。在这种体制下,普通民众被要求为体制内的马列官员服务,而这些官员则通过体制为自己建立了特权阶层。
赫鲁晓夫的改革也可以被看作是国家资本主义的初步尝试,尤其体现在物价上涨上。物价的上涨通常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而赫鲁晓夫领导下的苏联也出现了这种现象。
此外,赫鲁晓夫的改革还严重削弱了苏联的军事力量。他放弃了建设强大海军的计划,而这一计划对保护苏联的全球利益至关重要。赫鲁晓夫大幅削减了航空预算,认为随着弹道导弹的出现,大规模的海军和空军不再必要。因此,赫鲁晓夫废弃了大量飞机,并且迫使许多有潜力的军事项目停滞。赫鲁晓夫的改革不仅削弱了苏联的军事力量,还严重损害了苏联的国防能力。
赫鲁晓夫的改革不仅对苏联的经济基础造成了影响,也给军事能力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许多经验丰富的军事专家被解雇,多个军队单位被解散,重要的军事科研项目陷入停滞。尽管西方对赫鲁晓夫的裁军未给予过多关注,但冷战时期的军备竞赛仍在持续进行,苏联的军事形势并未因此得到缓解。
赫鲁晓夫的改革对苏联农业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他的盲目扩张和农业部门的关闭,导致了农业的衰退。许多小村庄被宣布为“无前途”并被废弃。为了开垦新土地,赫鲁晓夫投入大量资源,但由于方法不当,这些土地最终变成了盐碱地。赫鲁晓夫提出的“玉米计划”、肉类生产和牛奶计划等农业项目相继失败,第二次集体化——禁止农民饲养牲畜和拥有农地——彻底摧毁了农民的生计。
赫鲁晓夫的改革不仅在经济、军事和农业领域造成了严重后果,还激化了民族问题。他恢复了车臣-印古什共和国的自治权,导致了民族冲突的加剧。同时,卡尔梅克、卡拉恰伊和巴尔卡尔等民族的自治权也得到了恢复,许多民族的代表开始在各自的共和国中担任重要职务。斯大林时期的“民族问题冻结”政策与赫鲁晓夫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改变加剧了苏联的解体。
赫鲁晓夫的外交政策同样充满失误。他对埃及、伊拉克等国的支持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浪费了大量资源。而与中国断交被认为是巨大的战略错误,迫使苏联在边境部署大量军事力量。此外,赫鲁晓夫承诺将千岛群岛中的三个岛屿归还日本,这一决定至今仍在俄日关系中产生负面影响。
总的来说,赫鲁晓夫的改革全方位削弱了苏联的社会、经济和国防实力。更为严重的是,这场改革深刻改变了苏联人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平均主义、特权意识、西方价值观和消费主义逐渐侵蚀了苏联社会的核心价值。在赫鲁晓夫主导的体制下,事业主义者把物质福利视为生活的最终目标,而西方国家趁机展开信息战,使得物质价值逐渐取代了精神价值。
在赫鲁晓夫改革的推动下,普通市民阶层逐渐形成,并将金钱和物质视为生活的核心内容。这部分人最终支持了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的改革,却忽略了大国的未来。赫鲁晓夫的改革,正是苏联解体的催化剂。它削弱了国家的经济与国防力量,也改变了人民的思想。赫鲁晓夫并非叛徒,而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但他错误地信奉了西方理念,他的改革并非出于恶意,而是源自对现实的误解和急功近利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