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谈到“闯关东”这一话题时,很多人并不陌生。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较大、基本属于自发性质的移民潮,它影响深远。2008年,由李幼斌与萨日娜主演的电视剧《闯关东》大受欢迎,这部剧深深触动了许多山东人。剧中涉及到几代人的故事,详细地展现了许多山东家庭的家族史,让观众感慨万千。
然而,在这份感慨之后,是否有过这样一个疑问呢:中原的百姓为何要去气候严酷、土地贫瘠的“关东”一带,而不选择南方相对富庶的地区来谋生?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让我们追溯历史,试着从源头找出答案。
“关东”这个词,最初是指函谷关以东的区域。对于许多人来说,函谷关可能是一个在书本或诗文中曾出现过的名字,但真正能明确指出函谷关地理位置的人却并不多。事实上,函谷关位于如今的河南省三门峡市,是一个历来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明朝时期,徐达曾在这里设立山海关,主要用以防范北方女真部落南下,而这个女真部落就是满清的前身。
现在大家应该对“关东”有了一个大致的概念吧?“关东”指的其实是山海关以东的广阔区域,这不仅仅包括了现在的东北三省,还涵盖了蒙古东部的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在这片区域中,山东人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是“闯关东”的主力军,大批山东人涌入东北,开垦荒地,谋求生存。因此,提到“闯关东”,狭义上是指大量山东人迁徙到东北地区,开垦荒地,争取一份生计。
那么,为什么要说“闯”呢?首先,当时清政府的政策并没有完全开放,前往东北的移民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冒险。其次,东北地区人口稀少,气候寒冷,对于那些把故乡视若生命的中原人而言,背井离乡、舍弃故土的决定并不容易。再者,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山东人,我们内心总有那份豪气、倔强与坚韧,似乎一旦决定了某事,便势必要付诸实践。
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的前因后果,我们必须要先了解一下当时东北地区为何人口稀少。清朝时期,东北被视作“龙兴之地”。这里的“龙兴”指的是,东北地区是被视为风水宝地,是“龙脉”所在,乃是天命所在之地。清朝初期,朝廷为了确保这里的资源不会外流,实行了严格的“封禁政策”,禁止汉族百姓进入东北地区。这一政策不仅是为了保持民族的纯粹,还希望防止文化的渗透。
此外,东北地区富含许多珍贵的资源,如人参、貂皮和乌拉草等,清廷也希望通过封禁来确保这些资源的独占性。到了顺治年间,朝廷在东北设立了超过一千公里的“柳条边”篱笆墙,限制人口流动。这道“柳条边”就是用柳树和绳子围成的篱笆墙,官兵驻守其间,任何人若未持证进入,都会受到惩罚,严苛程度可见一斑。
到了康熙年间,封禁政策进一步强化,导致东北三省的人口一直处于极低水平,甚至到了19世纪中期,东北的人口仍然不到300万,而山东的平均人口密度已经达到每平方公里200人,二者相差近30倍。与此同时,中原地区,特别是山东,一方面人口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土地却未得到有效扩展,土地问题日益严重。
当时,农耕文化依然占据主流地位,土地不仅是资源,更是生计所在。对于老百姓来说,土地意味着金钱和希望,因此,拥有一块土地便拥有了生活的保障。然而,清朝末期的社会动荡,连年的战乱使得农民的生存环境愈发艰难,这种“闯关东”的迁徙,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为了生存的选择,远没有想象中的那样诗意浪漫。相比起南方的繁华,东北的荒地显然更具吸引力。
清朝政府在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后,开始意识到封禁政策的弊端,认为过于封闭的东北容易遭到外敌觊觎,而且土地辽阔却缺乏有效开发。于是,政策逐渐开始松动,清政府开始鼓励移民进入东北。这样一来,“闯关东”的大潮就应运而生了,尤其是山东地区的百姓,纷纷响应这一号召。
“闯关东”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山东的土地资源非常紧张,且常年灾害不断。山东多丘陵地形,人口密集,土地有限,往往一家人只能耕种极小的一部分土地。即便如此,旱灾、蝗灾等天灾频发,农作物收成常常极为不理想。另一方面,清朝时期的政府也频繁向百姓征收重税,民众生活困难。相比之下,东北的土地辽阔、肥沃且人口稀少,成了中原百姓向往的“新天地”。
另外,东北的黑土地富含有机质,土壤极为肥沃,这使得它在农业开发方面具备了巨大的潜力。与之相比,山东由于长期耕种,土壤的营养成分已经被消耗得差不多,土地逐渐变薄。东北的平原地区,虽然气候寒冷,但其优质的土壤和广阔的空间,却成为了许多人眼中的“宝藏”。
从交通上来看,去东北的路程比去南方要近得多。在古代,交通不便,东北相对较短的陆路旅程成为了中原百姓的优选。而且,虽然南方水网密布,土地肥沃,但那里人多地少,社会动荡不断,往往带来不小的风险。
所以,为什么选择“闯关东”而非“下江南”?原因不仅仅是距离上的便利,更是安全、土地资源、气候适应、以及文化上的共性。东北的语言、风俗习惯与中原相似,相比南方,北方人更容易适应。此外,东北的土地广阔,资源丰富,这无疑对中原的贫困百姓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这就是为什么清朝末期,中原百姓普遍选择“闯关东”而非“下江南”的原因。如果我们身处那个年代,身负家计,恐怕也会作出同样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