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四年前的今天,双星陨落!袁隆平、吴孟超,我们永远怀念您
创始人
2025-09-08 03:33:09
0

四年了,时光的流逝并未冲淡人们对袁隆平、吴孟超两位院士的深切缅怀。2021 年 5 月 22 日,这一天,共和国痛失两位国之脊梁,“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院士与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吴孟超院士相继离世,举国悲恸。他们用一生的执着与奉献,在各自的领域树起了不朽的丰碑,其精神如璀璨星辰,照亮着后来者前行的道路。

袁隆平院士将一生献给了杂交水稻事业。共和国诞生之初,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共产党政权无力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但袁隆平不信命,他决心改变这一局面。1953 年,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他来到安江农校任教。在教学之余,他一头扎进了杂交水稻研究中。

1962 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袁隆平在早稻试验田中发现了一株 “鹤立鸡群” 的稻株,穗大粒多。他满心欢喜地将这些谷子收好,期待培育出高产水稻。然而,第二年种下的秧苗却参差不齐,优势全无。但袁隆平没有气馁,他仔细统计调查,发现这些秧苗的性状比例符合孟德尔 “分离法则”,由此证实那株稻株是天然杂交稻。这一发现,为他的杂交水稻研究打开了新的思路。

在当时,袁隆平的研究面临重重困难。他的研究依据西方孟德尔 - 摩尔根遗传学说,被攻击为 “资产阶级异端邪说”,他本人也因 “自由散漫” 的性格和 “黑五类” 出身,差点被批斗。幸运的是,他发表在《科学通报》上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被国家科委九局局长赵石英发现,这篇论文指明了水稻雄性不孕性的巨大利用价值和杂交培育高产水稻的设想。在聂荣臻元帅的支持下,国家科委下发公函,责成湖南省科委和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研究,这才让他得以继续科研之路。

此后,袁隆平历经无数次试验,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他说:“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 他有两个伟大的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梦见试验田的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米那么大;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为了实现这两个梦,他不顾年岁已高,依然奔波在田间地头。他的努力没有白费,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让中国用占世界 7% 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 22% 的人口,也为全人类解决粮食问题带来了希望。

而吴孟超院士,则是在肝胆外科领域披荆斩棘,开拓出一片新天地。1922 年,吴孟超出生于福建省闽清县,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1954 年,他跟随兼职教授裘法祖学习,从此与肝胆外科结下不解之缘。

1958 年,吴孟超翻译并出版了我国第一本肝脏外科方面的专著《肝脏外科入门》。同年,他与张晓华、胡宏楷成立 “三人研究小组”。在研究过程中,他从乒乓球中获得灵感,制成了中国第一具人体结构完整的人体肝脏血管模型。在此基础上,他研究了 200 余例我国正常人肝脏标本,提出了肝脏解剖学上的 “五叶四段” 创新理论,让肝脏切除手术从广泛无选择阶段迈向选择性叶、段切除的科学阶段,这一理论如今已被国际学者公认并广泛采用。

为了解决肝脏手术出血这一难题,吴孟超建立了 “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 的肝脏止血技术,成为临床上常规的切肝方法及术中控制出血的主要手段。他还发现了 “正常和肝硬化肝脏术后生化代谢规律”,提出肝叶切除后 5 - 7 天是代谢紊乱的 “危险阶段”,并给出了纠正肝癌术后常见致命性生化代谢紊乱的新策略。1963 年,他采用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法实施中肝叶切除术获得成功,成功突破 “中肝叶” 手术禁区,为肝癌、肝海绵状血管瘤等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可靠规范的手段。

在吴孟超的职业生涯中,他不断挑战极限。1975 年,他完成了一项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切除手术,瘤体重达 18 千克,并发明了捆扎法治疗血管瘤的新方法,使外科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成功率达到 100%。此外,他创立了用肝动脉插管、栓塞、结扎的方法治疗肝癌。他还成功进行了多例高难度手术,包括为四个月大女婴切下重达 600 克的肝母细胞瘤,以及为 14 位婴儿切除肝脏肿瘤并全部成活。

吴孟超院士不仅在临床手术上成就斐然,还致力于科研创新。从 80 年代中期开始,他牵头指导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基础研究工作,研究出包括甲胎蛋白异质体在内的一系列肝癌标记物,使肝癌的早期诊断率上升到 98% 以上。他研制了细胞融合和双特异性单抗修饰两种肿瘤疫苗,发明了携带抗癌基因的增殖性病毒载体等,并在《科学》《自然・医学》等学术刊物发表相关成果。

1993 年,吴孟超所在的肝胆外科成为长海医院的 “院中院”,1996 年独立建制为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和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1999 年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成为第二军医大学的第三附属医院。他提出 “要把基础研究放在比临床治疗更重要的地位” 的思想,在研究所内组建了中德合作生物信号转导研究中心等四个基础研究基地。2009 年,在国家批准下,他牵头建立了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为我国肝脏疾病研究和诊疗水平的提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袁隆平与吴孟超两位院士,一位在田间地头,为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而努力;一位在手术台上,与病魔展开殊死搏斗,拯救无数生命。他们虽然研究领域不同,但都有着共同的品质: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对国家和人民的无私奉献,面对困难永不言败的精神。

四年过去了,他们的音容笑貌依然深深地印刻在人们心中。他们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投身于科研事业,为国家的发展、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家精神,什么是国之脊梁。如今,我们在享受着他们科研成果带来的福祉时,更应铭记他们的功绩,传承他们的精神,让他们的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带... 1966年,十年特殊时期的开始,北京的高校中活跃着大量的红卫兵,其中有五位非常重要的领袖人物,他们分...
霍去病:年轻的“战神”,如何用...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英雄人物,他们或智勇双全,或忠诚无畏。而今天,我们要聊的是一位“年轻的战神...
原创 司... 在《三国演义》的浩渺历史中,司马懿凭借其深沉的智慧与隐忍的个性,成为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历史人物。他...
原创 美... 1980年9月的某一天,全美的电视观众都紧张地坐在自家沙发上,眼睛紧盯着一档备受关注的节目。这场节目...
原创 朱... 在抗日战争中,有一位卓越的老英雄,他不仅曾与红军一起经历了两万五千里的艰难长征,还曾担任朱德的警卫员...
原创 老... 1977年4月7日,广东佛山的农田,拖拉机和耕牛一同出现在水稻田里。Patricia Lee Lew...
原创 苏... 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欢迎您点击“关注”按钮,这样您可以更方便地接收类似的文章,并参与讨论与分享。您的...
原创 大... 在大明王朝的盛世繁华下,朝廷的风云变幻往往潜藏着巨大的危机。尽管这个时代表面上辉煌繁荣,但在皇宫的深...
原创 副... 1939年2月中旬,八路军129师386旅的营区热闹非凡,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愉悦和兴奋的氛围。那天,他...
原创 抗... 在东北抗联的历史中,有一位军长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他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这位军长从小家庭贫困,9岁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