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廖耀湘最羡慕的黄埔同学
在廖耀湘的功德林改造过程中,他最应当羡慕的黄埔同学是谁呢?笔者认为,应该是王元直。首先,二人都是黄埔六期的学员。其次,两人都曾在战败后被俘,廖耀湘是在辽沈战役中被俘,而王元直则是在淮海战役中落入敌手。第三,两人都曾被刘伯承元帅看中,送往南京军事学院,担任过一段时间的教员。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当廖耀湘还在功德林继续改造时,王元直却于1958年被新中国授予了少将军衔!这差距,实在是让人惊叹,廖耀湘如何不感到羡慕呢?因此,可以理解的是,廖耀湘在功德林内几次逼着为他理发的沈醉,毫不客气地说道:“你必须承认,我廖耀湘和蔡锷将军,是湖南邵阳宝庆最杰出的牛人。”
但沈醉并不认同,甚至挥动着手中的剃须刀调侃道:“廖耀湘,你也知道我手艺不咋地,你再这么不老实,万一我不小心割掉你耳朵、鼻子,可不能怪我。”这让人不禁想知道,王元直究竟有何特别之处,让廖耀湘如此羡慕呢?这就要从王元直的经历说起。
王元直与廖耀湘一样,出生于湖南,且比廖耀湘年长三岁。两人自黄埔毕业后,发展情况却有所不同。廖耀湘在1938年就担任了副师长,而王元直仅仅担任了一个营长,直到1941年才晋升为团长,才开始逐渐显露出他的才华。王元直因结识了陈诚,成为了土木系的将领。两年后,他进入胡琏的第十一师,成为了胡琏的参谋长,成为了其亲信战将。后来,胡琏统领第十八军时,将由他亲自带出来的王牌部队第十一师交给了杨伯涛和王元直,这也让王元直终于追赶上了廖耀湘。尽管如此,廖耀湘跟着杜聿明在滇缅战场上痛击日军,而王元直则在国内与日军展开了血战,这便是著名的湘西会战。
二、王元直的愤怒
和廖耀湘一样,王元直也是一位坚定的爱国将领。在湘西会战中,他不仅痛击日军,还成功将日军包围。然而,战局中却出现了令人气愤的情况。当时负责指挥湘西战役的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为了主动结束战斗,向国民党第六届一中全会报告称取得了大捷,于是借“军事配合政治”之名,放开了洞口公路的防线,让日军成功逃脱。
当王元直得知日军逃脱后,他顿时怒不可遏,激动地大声疾呼:“第18军为何不截断芷江、邵阳间的公路,积极配合友军围歼敌人,怎么能转移作战地点,改为守势呢?”他对此感到十分愤慨,直到晚年,这件事依然令他心有不甘,认为让日寇逃脱是完全不该发生的。无论如何,王元直已是国军中的一位悍将,值得敬佩。
王元直第二次展现强悍的本色是在解放战争期间。当时,陈赓围攻洛阳,邱行湘向胡琏求援,胡琏带领第十一师迅速驰援洛阳。然而,天公不作美,伊河暴涨,几万人无法渡河。王元直不顾风险,坚决命令部队渡河,结果由于水流湍急,十四名士兵被冲走。王元直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急忙下令撤退。接着,他看到对岸的枪炮声愈发激烈,心中愈加愤怒,于是愤怒地大骂道:“郑州指挥所指挥失误,连兵力部署都没有调查清楚,驱使部队到这里又没有准备渡河的器材和工兵,真是太糟糕了,怎么能让洛阳失守!”
尽管王元直的怒火难以熄灭,洛阳依然最终被陈赓攻克,邱行湘也被俘。此时,胡琏也为此感到惋惜,毕竟邱行湘是土木系的战友,是兄弟部队。然而,无论是胡琏、杨伯涛,还是王元直,他们都没有太多理由自责,因为不久后,他们三人便被粟裕围困在了双堆集。
三、为何王元直没有进入功德林?
当王元直被围困在双堆集时,他已经升任为第十一师的师长,杨伯涛升为第十八军军长,胡琏则被迫飞入双堆集,准备协助黄维。尽管形势已经相当危急,胡琏只能依靠王牌第十一师,而王元直则忠诚地掩护,最终让胡琏成功逃脱,自己却被敌军生擒。
然而,王元直的故事并未结束。1949年3月,王元直被俘,并且展现出他那实诚的性格。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淮海大捷纪实》记载,王元直被俘时,口渴饥饿的他向解放军要求食物,吃了三个大馍,还直言“你们的菜真香,馍也很好,我三天没吃饭了”。他那实诚的行为让人感到十分震撼。
然而,尽管王元直的战功赫赫,等级也不低,但他却没有像黄维、杨伯涛那样进入功德林。这并非因为他的级别不够,而是因为他的性格实在过于“实诚”。在华东军区担任教员时,王元直手把手地教,深受部队好评。后来,他被刘伯承挑选送往南京军事学院,继续发挥才华。
由于王元直的忠诚和实诚,他最终没有像其他战将那样进入功德林。而他也成为了《亮剑》中的常乃超这一角色的真正原型。此外,王元直也因为其出色的表现,在195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