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刘备的两大特征
读历史时,最容易陷入的误区就是将自己代入其中,带着情感色彩去看待。特别是在三国时期的刘备,如果只是按照《三国演义》的情节来理解,很容易让许多事情变得难以解释清楚。
比如,刘备是依靠什么成功的?并不是“皇叔”这一头衔,也不是因他“仁德遍及四海”的声望,而是靠着自己两大关键特质:战斗力与韧性。
三国时期,蜀汉大臣彭羕曾在劝马超反叛时评价刘备:“老革荒悖,可复道邪!”意思是,刘备终究不过是一名老兵,能力有限,没人能寄予太多期望。正是从这种言论来看,刘备的实力在当时是不可小觑的。换句话说,刘备不仅有着惊人的战斗能力,几乎像“不死小强”一样,总能死里逃生、浴火重生,再次掀起波澜。
因此,也有人形象地形容刘备早期为当时最强的“雇佣兵团”。尽管这种说法不够准确,但却抓住了刘备作为一名强者、能屡屡吸引他人支持的本质。在今天的角度来看,刘备之所以到哪里都会有人愿意接纳,是因为他能够为他人带来价值!
然而,想要收服刘备几乎是不可能的。曹操这个眼光独到的枭雄都曾说过:“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他一点都不打算收服刘备,而是明确知道刘备有独立的雄心与能力。
刘备的家世曾经显赫,又兼具出众的能力与宏大的抱负,这使得他注定不甘屈服于他人,注定是那种带着强烈使命感的枭雄。如果有人想要收服他,那简直就是“猪八戒照镜子”。
搞清楚刘备的这两大特质——能打与有使命感——你便能理解,为什么有时笔者将刘备与德国相提并论,虽然这并非要做完全的对比。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不同时期的策略与状况也不同。今天刘备可能像德国,而明天他又可能像俄国,所有这些都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
而如果你从三国初期的刘备本质来理解他的历史定位:能打与有使命感,你就能看清刘备的真正力量。毕竟,袁绍与袁术都曾是利用大汉余粮起家的势力,哪能让刘备再度崛起、重演“王者归来”的故事呢?
二、徐州丢了,刘备“断气”了
当刘备终于站稳脚跟,占领徐州时,袁术便对他下了手。虽然袁绍和刘备曾有过一定的互动,但此时袁绍的心思更加复杂:他既希望刘备能帮助削弱袁术的力量,又不希望他太过强大。与此同时,袁绍正全力对付公孙瓒,所以对于刘备的态度也有些模糊。
然而,没想到命运给刘备带来了巨大的打击,袁术联合吕布夺走了徐州——此时的刘备几乎陷入了困境,面临“断气”的危险。
若将这一情形与现代对比,便不难理解为何在北溪管道被炸后,受损最严重的德国却一直未表态。尽管普京曾高喊“英国参与了炸管事件”,但德国却选择沉默。为什么?因为德国此时已被夹在夹缝中,不敢轻举妄动。这种无奈的处境,正如刘备当年失去徐州一样:想要生存下去,就只能先认输,暂时屈服。在这时,他也只能选择接受小沛这一处暂时的栖身之地。
但对刘备来说,活下去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永远充当别人的工具与消耗品,另一种是寻找机会,争取自主生存。显然,刘备选择了后者。
他不甘心成为别人手中的棋子,而是找到了与曹操联合的机会,尽管这时的他已不再是最初与曹操的关系那么亲近。刘备的这一联合,正是为了保住生存空间,并为未来争取主动权。
三、刘备为何要联合曹操?
首先,刘备联合曹操的根本原因是为了生存。尽管他身上有许多与众不同的特质,但在当时,他依然是袁术阵营的一员。而袁术为何要与刘备为敌?因为此时北方的袁绍正在与公孙瓒交战,彼此之间的矛盾已十分尖锐,袁术则趁机进行扩张,试图借此削弱袁绍的力量。
而徐州的占领正是袁术扩展势力的一步棋,曹操显然不能坐视这种局面,因此刘备看准了这一点,选择了与曹操联合。
那么,为什么刘备没有直接选择袁绍作为盟友呢?一方面,因为袁绍此时正忙着与公孙瓒作战,无法顾及刘备的生存需求;另一方面,袁绍在未来的权力斗争中可能不愿意将刘备放在眼里。因此,刘备非常清楚,曹操是最能帮助他度过困境的选择。
其次,联合曹操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重要的是,刘备想要重新夺回徐州,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一旦干掉吕布,他便立即背叛曹操,独立自立。这一点从历史中可以看出,刘备的目标从来都不在于完全依附他人,而是为了能在复杂的局势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对于刘备来说,他向曹操提供的关羽和张飞,就像是德国向中国提供的“汉堡港收购案”与“汽车芯片”一样,虽然看似是一种合作意向,但其实背后却是一个强有力的讨价还价筹码。刘备与曹操的关系,虽外表看似合作,但其实是一场明争暗斗。
这不仅仅是刘备为自己谋取利益的手段,也是他展示自己雄心与实力的一种方式。对于曹操来说,刘备的支持无疑是增加了他在天下英雄中的声望,而这种“无形资产”恰恰是他不可忽视的资源。
综上所述,刘备的联合曹操,不仅是为了生存,也是为未来打下更稳固的基础。在这场复杂的历史博弈中,谁能把握机会,谁就能最终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