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23日,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泰州白马庙宣布正式成立。这一历史性时刻标志着中国海军的新篇章,1989年2月17日,中央军委决定将这一日期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正式成立日。
第一任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委张爱萍回忆起那段艰苦创业的岁月时,深有感触地说道:“那时与其说我是海军司令员,不如说我更像是‘空’军司令。” 彼时的海军可谓一穷二白,既缺乏足够的人员,也没有舰船,更没有任何作战经验。面对这种困境,张爱萍苦思冥想,最终总结出了一个简明的33字方针:
“在党的领导下,以人民解放军陆军为基础,团结原海军人员,共同建设人民海军。”
这其中提到的“原海军人员”四个字,是张爱萍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后的选择。当时,人民海军几乎没有任何经验,必须依赖起义的前国民党海军力量来填补这一空缺。如何称呼这些人呢?“老海军”还是“旧海军”?经过长时间的琢磨,张爱萍最终选择了“原”字,意味着这些原国民党海军的成员,只要愿意服从党的领导,仍然能够成为人民海军的一部分。
在这些原海军人员中,有一位极为出色的将领引人瞩目,那就是原国民党第二舰队司令林遵。1949年4月23日,在渡江战役期间,林遵率领他的部队和25艘舰船在南京宣布起义。
林遵比张爱萍年长五岁,1924年毕业于烟台海军学校,后来又前往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深造,回国后担任过驻美大使馆海军武官。这样一段辉煌的履历无疑非常耀眼,但他还有另一个更为显赫的身份——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的后代。林遵年长资深,能力卓越,但性格上稍显傲慢,他曾认为自己领导的舰队起义功不可没,因此在与人合作时显得格外强势。
起义后,张爱萍派遣了接管人员,但接管工作困难重重。林遵并不愿意与华东海军合作,甚至多次表示:“少管我第二舰队的事。”
双方的矛盾,最初源于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渡江战役仍在激烈进行,考虑到安全问题,我方要求严格控制舰队士兵的出入。这个看似常规的要求,却遭到部分国军士兵的强烈反抗,特别是水兵们,他们习惯了过去的宽松管理,显得极为不满。经过一番追查,林遵下令将挑事的士兵抓捕。
当时,派去接管的同志是位经验丰富的老革命者,他一边执行纪律,一边遵照我军的方式进行思想教育。他与那名士兵展开了长谈,强调解放军的革命性质,劝导他说:“我们都是受过苦的,过去也被压迫过,怎么可以反过来压迫别人?” 这名士兵自幼生活困苦,从未接触过这种充满关怀的话语,最后双方都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事情处理好后,接管的同志找到了林遵,提出可以解除对该士兵的惩罚。然而,林遵坚信军令如山,一旦做出处罚,就不应轻易改变,拒绝了这一提议。接管人员坚决表示,我们讲究的是批评与自我批评,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既然你加入了解放军,就要按照我们的方式办事。最终,双方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眼看问题愈发复杂,张爱萍决定亲自出面,前去拜访林遵,并向他耐心解释:“你们缺乏政治工作,我们缺乏技术力量,如果我们能携手合作,岂不如两条好腿?”
然而,林遵并未接受这种说法,他反而反驳道:“你们是陆军,文化水平不高,怎么可能胜任海军工作?要成为海军军官,至少得高中毕业,士兵也必须是高小毕业……”
面对林遵的傲慢言辞,平日性格火爆的张爱萍却展现出了难得的耐心与谦逊。他明白,林遵并非想与他为敌,而是海军的技术性需求迫使他不得不依赖这些资深的海军人员。“如果我不能容忍你们,我又如何能留在海军呢?”张爱萍心平气和地说道。
如何让林遵改变立场?张爱萍灵机一动,想到了当时驻南京的刘伯承将军。作为黄埔军校的教官和北伐名将,刘伯承的资历与威望无可匹敌,林遵无论如何也只能算是他的晚辈。张爱萍决定请刘伯承出面,与林遵进行沟通,也许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经过一番交流,刘伯承的态度让张爱萍有些意外——他对林遵的表现极为失望,甚至在送走林遵后,对张爱萍说:“他想当我们解放军的海军司令啊。”
张爱萍无所谓地回应:“那就让他当吧。”
然而,刘伯承显得非常生气:“那还是人民海军吗?” 从刘帅的表情和语气来看,他的愤怒显而易见。
不仅是张爱萍,连毛主席也对海军发展十分关注。1949年8月28日,毛主席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了海军起义的代表,其中自然包括了林遵。张爱萍回忆道,毛主席与林遵见面后,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们有丰富的技术经验,我们新同志要向你们学习。人民解放军有优良的政治工作和战斗作风,你们也要向我们学习。新老海军要团结起来,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毛主席能以如此谦和的口气与林遵交流,这一幕深深印在张爱萍的心中。
此次会谈后,张爱萍将林遵任命为华东海军第一副司令员,并迅速向中央报告了这一决策。他希望此举能够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带来更加团结的氛围。尽管如此,一些内在的矛盾并未轻易消除。后来在海军学校关于训练问题的讨论中,林遵依然坚持自己的看法,苏联顾问也支持他的意见。
无奈之下,张爱萍只能另寻他人,他联系了一些原海军的高级指挥员,协助他们进行训练、舰船管理及航海工作。张爱萍在回忆中提到:“正是这些老朋友,帮助我们撑起了最初的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