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长河中,许多历史故事充满了耐人寻味的细节,特别是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两千四百多年时间的封建时代,封建王朝的更替以及皇家内部的权力斗争更是层出不穷、精彩纷呈。在这个大背景下,封建社会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则:女性不能涉足政务。然而,恰恰是在这种严格的政治框架下,隋唐时期却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女皇——武则天,她的出现无疑打破了这个长期以来的传统。
从历史和政治的角度来看,武则天无疑是一个非常传奇的人物。在唐朝皇宫内外,武则天既是一个善于掌握帝王心思的女性,又是一个手腕铁血的女皇帝。她的传奇历程在当时的朝堂和后宫中无不掀起了轩然大波。
公元637年11月,年仅14岁的武则天作为一名五品才人被召入宫中,并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宠爱下被赐名“武媚”。入宫后的武则天不同于其他宫女,她并未沉浸在失去父亲后的悲伤中,而是展现出了不同凡响的自信,甚至在进入宫廷后不久便豪言:“侍奉圣明的天子,岂知非福?”这番话中,武则天已经展现了她远非一般宫女的胸怀和眼光。
然而,尽管武则天以才人的身份进宫,且已经在后宫待了十二年,她的地位始终没有得到太大的提升。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武则天内心并不甘心这种平庸的生活,尤其在唐太宗身体状况日渐不佳的情况下,她悄悄与当时的太子李治产生了私情。虽然唐太宗年事已高,最终于649年驾崩,但武则天的政治生涯并未因此停滞不前。
按照当时的法律,唐太宗去世后,武则天和其他没有子女的妃嫔们被送往长安的感业寺,剃发为尼,为唐太宗礼佛祈福。不同于其他嫔妃,武则天并未彻底脱离宫廷,而是与刚刚继位的唐高宗李治保持了秘密的联系。李治在唐太宗的忌日去感业寺祭祀时,偶然见到了武则天,二人之间的情感迅速升温。尤其是武则天诉说内心的情感后,唐高宗李治决定将她接回宫中。
武则天在回宫后的政治手段可谓巧妙,她一方面得到了王皇后的帮助,在宫中站稳了脚跟;另一方面,她也牢牢把握住了唐高宗的心。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武则天通过一系列手段,不仅帮助王皇后打败了萧淑妃,还使王皇后失宠,最终成为了宫中的一把手。
随着唐高宗李治对她的宠爱日益加深,武则天也看到了成为皇后的机会。唐高宗甚至为了让武则天成为皇后,在朝堂上公开询问大臣们的意见。面对这一前所未有的局面,大多数大臣表示反对,但唯一支持武则天的,却是开国功臣徐茂公。徐茂公的支持不仅帮助武则天达成了目标,也为她日后的登顶奠定了基础。徐茂公的这一举动实际上并非出于对武则天的偏爱,而是为了自保,避免自己和家族陷入朝堂斗争的漩涡。
尽管武则天通过巧妙的政治手段成功晋升为皇后,但她并未满足于仅仅成为一位后宫皇后。她深知自己拥有更大的政治野心,最终逐步掌控了唐朝的实际统治权。在唐高宗身体虚弱时,武则天借机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力,最终通过一系列手段,掌握了朝政大权。
武则天的政治手腕之高明,使她不仅得到了百姓的支持,还获得了朝中部分重臣的认可。她推行的“建言十二事”涵盖了富国强民、善用人才、笼络百官和提高妇女地位等方面,虽然她的措施不乏聪明和有效,但也揭示出她在掌权过程中日益显现出的专断和野心。
然而,尽管武则天凭借出色的政治才能稳固了她的统治地位,依然有人试图反对她,恢复李唐宗室的统治。徐茂公的孙子徐敬业便是其中一员,他为了恢复唐中宗李显的统治,号召起义,企图推翻武则天。然而,面对武则天的政治经验和谋略,徐敬业最终兵败如山倒,不仅失去了生命,连同家族也遭到了灭顶之灾。
随着岁月的流逝,武则天的政治野心愈加膨胀,甚至在她晚年时,她的皇位继承问题成了国家的焦点。尽管她最终将政权交回李唐宗室,结束了自己的统治,但她依然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为传奇的女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