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羽、张飞的逝世
关羽的死,对于蜀汉乃至刘备而言,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它象征着蜀汉从鼎盛走向衰败。特别是荆州的失守,几乎宣告了蜀汉统一江湖的梦想彻底破灭。荆州的位置极为重要,不仅是诸葛亮《隆中对》中所提到的两大战略支点之一,还是发动战争的最佳出发地。
至于张飞的死亡,笔者认为这几乎是在为刘备的“夷陵之战”预示着失败的到来。赵云及诸葛亮等人当时都反对刘备东征,而刘备坚持的部分原因,就是他手中还有张飞这个强力支持者。蜀汉的政治结构,本质上是刘备领导下的元老派和由诸葛亮主导的荆州派合作的结果。刘备东征时,元老派的赵云反对,荆州派的诸葛亮也不赞成,若没有张飞的支持,刘备是不会如此坚定的。
然而,张飞在未开战之前被部下所杀,并且首级被带到东吴,这使得刘备不仅失去了坚定的后盾,还失去了一个能够改变战局的大将。如果张飞能随刘备出征,或许刘备在夷陵之战中,不会显得那么无力可击。(以下仅讨论演义)
从《三国演义》的叙述来看,刘备在失去关羽与张飞后所处的困境得到了精彩的刻画。比如,当刘备得知几乎所有人都反对他为关羽复仇时,他愤怒地对着赵云咆哮,只丢下了诸葛亮的奏折。张飞在临终时,愤怒地对刘备说:“要不给二哥报仇,我自己去,死了也不回来见你。”这几乎是在质疑刘备的责任,挑起了刘备的决心:若有任何人再劝他,他就杀了谁。于是,刘备下令发动进攻,立即做出决策。此时,诸葛亮和赵云等人也只能闭口不言,因为刘备毕竟是领导,而张飞这位三爷却没人敢惹。在古城会时,张飞就敢威胁关羽:你敢投降曹操,我先杀了你!关羽如何反应?只能忍气吞声。可惜,一切的英勇只能成为回忆,关羽与张飞已去世,而刘备也只能独自面对即将到来的夷陵之战……
二、刘备的四个诉求
《三国演义》中对夷陵之战的描写,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刘备以雷霆之势碾压东吴,孙权只能乖乖地将张飞的首级送回蜀汉。步骘向孙权进言道:“蜀主所恨者,吕蒙、潘璋、马忠、糜芳、傅士仁,这些人都已死去,只有范疆和张达还在东吴。为何不擒拿这二人,并送回张飞的首级呢?然后送信给荆州,让孙夫人回家,提出和解,再一起联手攻魏,蜀兵也自会撤退。”这实际上表明,在东吴看来,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有四个主要诉求。
其一,复仇关羽之死,杀掉那些罪魁祸首。
其二,为张飞报仇,杀掉范疆与张达,并拿回张飞的头颅。
其三,重新夺回丢失的荆州和私自回到东吴的孙夫人。
其四,孙权必须向刘备诚恳道歉。
孙权急忙同意,写信表示这些要求都会得到满足。但刘备收到信后,冷静回应:“什么四个诉求?我只有一个诉求——首先灭吴,再灭魏。”这一番话直接促成了下半部分的冲突,孙权被吓得几乎失去理智,阚泽提议任命陆逊为大都督,与刘备一决高下。
尽管刘备口气强硬,但追回张飞的首级无疑是他发动夷陵之战的一个主要目的。因为一旦首级送回,刘备便会命令张苞设立祭灵位,自己也在第一时间为张飞痛哭。虽然夷陵之战的最终结局复杂,但刘备至少成功地拿回了张飞的首级,向张飞的灵魂做了一个交代。可问题是,关羽的首级同样是孙权送到曹操那里的,刘备若想要回关羽的首级,操作起来显然比张飞要简单得多。
三、两大原因:更为现实的考量
刘备没有向曹魏索要关羽的首级,或许有两方面原因。
其一,现实的局限!曾有人问,关羽死时,刘备痛哭失声,为什么张飞死时他却只是说了四个字:“噫,飞死矣!”这种差距并不是刘备对两人有不同的感情,而是由于现实环境的不同。关羽死时,刘备并无太大压力,得知噩耗后自然可以表现得情感外露。但当张飞去世时,刘备即将东征,作为统帅,他不能在这个时刻表现出过度的悲伤,因为这会影响他对局势的判断。
当关羽死后,诸葛亮早就向刘备通报了关羽首级的安置情况:“东吴将关羽的首级献给曹操,曹操以王侯礼安葬了他。”此时,关羽的遗体已得到妥善安置,刘备还能再要求曹操交回关羽的首级吗?这无疑显得不合时宜。
其二,曹操的地位决定了这一切!曹操虽然自称魏王,但依然表面上承认汉献帝,且其“魏王”的身份,是由汉献帝亲自确认的。而刘备虽然也自封为王——“汉中王”,但这一称号并未得到汉献帝的正式认可。在这种情况下,刘备的地位和曹操相比,差距显而易见。曹操亲自主持关羽的葬礼,且以王侯之礼安葬,这无疑代表着汉献帝对关羽的认可。如果刘备此时去向曹操要求关羽的首级,那岂不是直接挑战曹操的权威,甚至触犯汉献帝的尊严?从这个角度来看,刘备的谨慎和理智完全可以理解。
因此,关羽的身后事已经被曹操妥善处理,而张飞的遗体则被刘备从东吴追回,直到一切得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