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崇祯帝朱由检为何凑不到军饷?也斗不过东林党?为什么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仅以明末,高层次人才东林党为例观之!明末之局,内忧外患大厦将倾之际!崇祯皇帝堪称勤勉之君。明思宗常年素食、龙袍袖口皆磨破、内衣更是缝补累累!甚至典卖宫中丝绸铜器,以充军饷。
每日为后金辽东边患,与关内民变起义焦心不已。这般克己奉公之态,纵不论其治国成效,单论理政的态度已足见担当。
而彼时把持朝政的文官东林党人是明末既得利益集团,又有何作为呢?
这群饱读《四书五经》孔孟思想的士大夫,口口声声宣称祖宗家法不可辨!实则劫道营私,内讧不断。
东林党在大明王朝危如累卵之时,依然紧握手中的财权!以道德高标粉饰自私的本性,国破家亡尽显迂腐顽固之态。
最具讽刺的当属崇祯皇帝朝堂的募捐,当闯王《李自成起义》大军压境北京之时!
崇祯皇帝朱由检以“共渡国难”为名,向满朝文武百官求援抵御外患。这些平日里高谈忠义、以“清流”自居的士大夫们不惜装疯卖傻、搬出锅碗瓢盆摆摊叫卖,试图用滑稽的表演掩盖自己腰缠万贯的真相。
大明群臣捐资助饷,满朝文武竟然集体上演哭穷大戏。崇祯帝老丈人周逵堪称表率为显困顿,竟令人购入发霉的米粮以示拮据窘境。
爱女周皇后暗中资助5000两私房钱,以盼其父能够带头表率支持夫君崇祯。不想周逵竟私自扣押女儿周皇后2000两,仅捐3000两充数。
内阁首辅魏藻德捐500两,其余大明官员多以数十两敷衍崇祯!更有甚者摆摊变卖祖传珍宝,挂牌售宅以正清廉。这场救国闹剧般的捐募,最终仅得白银20万两结束,尚不及大明后宫嫔妃捐银之数。
然李自成破城之时,这些大明“清官”的真面目被戳穿。崇祯老丈人周奎府中抄出白银53万两,奇珍异宝12间房屋堆积如山!
内阁首辅魏藻德,这位新科状元郎平日标榜清廉,却在半年前花费30万两购置京城豪宅。被李自成酷刑屈服,主动交出100万两白银。
京城的大明官员,当李自成攻破北京后,大顺政权采取了和崇祯截然不同的策略,以酷刑逼迫明朝权贵“助饷”。刘宗敏打造500套夹棍,三天内从京城权贵手中搜刮出7000万两白银!相当于大明王朝百年的积蓄。
昔日朝堂东林党哭穷之辈,在闯王李自成的夹棍之下,无不争先恐后的献财!其丑态与前日判若两人。
东林党是士绅阶层的代言人,他们并非纯粹的道德理想主义者!而是江南士绅、商人和官僚的联合体。这些读书人通过东林书院组织经学,招揽天下的知识分子,形成庞大的利益网络!掌控科举、朝政、信息和地方经济命脉、形成强大的门阀士族。
昔日朝堂东林党以“清流”问政,反对魏忠贤的“矿监税使”政策!其核心诉求是维护士绅阶层的免税特权。
当崇祯帝试图通过“三饷”:辽饷、剿饷、练饷、加税时!东林党以“不与民争利”为由激烈反对,导致大明财政改革陷入僵局。
明末党争白热化,东林党与魏忠贤的阉党集团长期对峙。崇祯帝听其言铲除了阉党魏忠贤,重新启用东林党!但东林党并未真正解决明朝财政危机,反而陷入新的党争内耗。
崇祯面对东林党与士绅集团的联合抵制,通过“京察”清理官员,但东林党人借机排除异己!加剧了大明朝堂分裂。
崇祯试图通过强化皇权打破文官党争,但此时的皇权已无法凌驾于江南门阀士族之上。没有了魏忠贤,军饷也就凑不齐!安抚不了边患!也就没有悬在文官头上的一把剑,来制衡东林党。
所以,崇祯帝既无法依赖东林党推动大明王朝的改革,也无力彻底清除东林党争势力。
更可叹可悲者,在满人清军入关南下中原时,这些世代相称忠君爱国的“东林党”士大夫们,望风而降!
反倒是被视为流寇的李自成大顺军残部,与南明小朝廷的军民一起在抗清战场上浴血奋战到底。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此话虽非绝对,却道尽明末官场上的荒诞。
文官东林党士大夫身居高位,享受俸禄本应与大明王朝休戚与共,却因短视贪婪将个人的私利凌驾于国家之上!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悬挂于江苏无锡东林书院的对联,不仅塑造了中国传统最高知识分子的精神图腾,更暗藏着一个明朝覆灭的密码。
东林党以“清议朝政”起家,本欲以理学正统匡扶大明社稷!然其本质却是江南士绅集团的守财奴。
东林党士大夫们难道真不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之理?”以为改派门庭,可以永保富贵!却在历史洪流中沦为笑柄。
东林党文官集团之教训!正应了曹桂名言“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享受大明俸禄的身居高位者,只沉迷自身的权力!缺乏远见,清军入关带来的是“嘉定三屠”和扬州十日”!以汉制汉杀戮屠城。终将随着大夏崩塌而身败名裂,徒留后世嗟叹。
当顾宪成之孙顾杲在清军过大江时,一边高喊"忠君死节"!一边将抗清义军情报卖给满洲八旗换取免死铁券。
东林党嘴上说着清高,却削尖脑袋往官场里钻!崇祯帝自缢煤山殉国!明朝皇帝前脚刚走,后脚赶忙脱下“衣冠禽兽”的大明朝服!换上清朝“僵尸服”喜迎清帝登基入主中原。
整的自己既当不成真君子,又做不了硬骨头!
只能端着道德牌坊,跪在清廷脚下当跟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