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晁盖比死天王,更有价值
晁盖之死,究竟是谁下的毒手?如果仅凭一根刻有“史文恭”名字的箭杆就将嫌疑锁定在史文恭身上,那显然是不合逻辑的。毕竟,史文恭是梁山之外的一位超级猛人,他曾在短短二十回合内轻松击败梁山五虎将之一的秦明。若要将史文恭的武力与其他人物比较,秦明与呼延灼的战斗可以算作平手,而呼延灼又能与林冲、鲁智深、杨志等英雄难分胜负。换句话说,史文恭的武力显然远超梁山五虎将。如此一位能征善战的猛将,若真心想杀掉晁盖,完全可以正大光明地与他决斗,而不需要通过卑鄙的偷袭方式。
毕竟,没人会认为晁盖的武功能够与梁山五虎将相提并论。晁盖脾气火爆,冲动易怒,总喜欢身先士卒,这也让他常常陷入险境。史文恭完全可以用一百种方式当面击败晁盖,而无需偷偷摸摸地放冷箭,更不用在箭杆上刻上自己的名字,这明显就是一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伎俩。至于动机方面,史文恭对晁盖的杀意并不强烈。相比于杀人,他更希望生擒晁盖和宋江,以便用他们做诱饵逼迫宋江带领梁山的全体成员前来,借此请求朝廷援助,展开围剿。若情况不妙,他也可以拿晁盖与梁山进行谈判。总的来说,活捉晁盖比杀死他对史文恭来说更加有利。杀掉晁盖后如果没有彻底消灭宋江,那么他与梁山的矛盾必定无解。而史文恭作为一名有头脑的豪杰,自然能够做出这一判断。因此,史文恭射杀晁盖的可能性几乎可以排除,剩下的疑点便聚焦到其他人身上。
二、果真是花荣吗?
许多人将怀疑的目光投向了花荣。作为梁山的一员,花荣与宋江关系密切,而晁盖则与宋江在招安问题上存在分歧。因此,花荣既有足够的能力,又具备动机,成为了最可能的嫌疑人。然而,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首先,花荣与晁盖的矛盾并非根深蒂固,而是由一些外部因素引起的。花荣刚刚加入梁山时,由于其卓越的射术,晁盖曾对其能力产生疑虑,导致了两人之间发生过一些摩擦。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矛盾并没有激化。在江州劫法场营救宋江后,花荣公开支持宋江的反攻计划,这使得晁盖颜面尽失,但这也不过是派系间的一场博弈。因此,花荣与晁盖之间的矛盾更多是由政治立场引发的,并非是根本性的个人冲突。假如花荣真有意杀害晁盖,那也许是受到了宋江的指示,但问题在于,宋江是否真的给了这样的命令或暗示,依然是一个疑问。
其次,花荣在事发时并不在现场。晁盖出征曾头市的战斗中,花荣被安排留守梁山,而并未随军出征。与他一同留守的,还有杨志。根据当时的战况,晁盖为了确保兵力的分配,特别选择了信得过的亲信随行,因此花荣并没有参与此次的行动。即使花荣精通易容术,能够隐蔽行踪,但这次远行的时间太长,不可能在没有任何人察觉的情况下完成暗杀任务。花荣的不在场证明了他并非嫌疑犯。因此,晁盖之死与花荣并无直接关系。
三、射杀晁盖的人,藏在他身边
晁盖出征曾头市时,共有二十一位梁山好汉随行。看似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凶手,但实际上,参与此次行动的成员大多是晁盖的亲信。林冲、呼延灼、徐宁、穆弘等人都是梁山的骨干力量,而且大多数成员与晁盖关系密切。晁盖为何会带上这些人?其中一个原因是他希望借此机会修复与曾经有过矛盾的成员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杨雄和石秀,虽然他们曾在梁山初期遭遇过晁盖的严厉对待,但晁盖选择带他们一起行动,表明他已经认可他们。然而,这两位的射术平平,因此他们不可能成为凶手。
在剩下的好汉中,林冲、刘唐、阮小二等人都是晁盖的死忠。而呼延灼、徐宁、孙立等人则是马军猛将,亦是梁山的重要战力。其他一些如燕顺、张横等人,则显得较为边缘,并未在此次战斗中发挥重大作用。因此,真正的疑点集中在随行的这十位梁山好汉中。
四、与林冲平级的此人
在这十人中,最值得怀疑的便是呼延灼。首先,呼延灼是坚定的招安派,他与宋江的关系密切,而宋江与晁盖在招安问题上的立场截然不同。这种政治上的分歧使得晁盖成为了宋江计划中的一个绊脚石,而呼延灼作为招安派的代表,显然有足够的动机除掉晁盖。其次,呼延灼的射术也非常高强。《水浒传》中有诗描述他“弯弓解射雕群”,表明他具有非凡的射箭技艺,这使得他具备了实施弓箭暗杀的能力。
最后,呼延灼的结局也颇为特殊。虽然梁山的许多英雄最终落得悲惨结局,但呼延灼却在投降后迅速晋升,成为了朝廷的重要人物。晁盖之死,或许正是他达到政治目的的一步棋。而且,事后他对回军梁山的提议反对,也使得晁盖在返回途中死于毒发。种种巧合,似乎都指向了呼延灼才是那位真正的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