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薛岳与王耀武兵败后
许多人认为,阅读历史往往让人感到昏昏欲睡。但我却想说,如果你有机会接触到一些关于蒋介石和国军的机密史料,那肯定能让你清醒得不行,甚至会笑出声来。为什么呢?因为你会发现:“没有最离谱,只有更离谱。”
说到国军的名将,你应该知道薛岳和王耀武吧?这两位是抗战时期国军的两位战术明星。薛岳,作为统帅级人物,以“天炉战法”著称,在长沙一战中打得日军损失惨重,令其无法再轻易接近这座城市。
王耀武则是猛将类型,薛岳的得力部下,也是长沙会战的关键人物。日军对于他的74军几乎感到“畏惧”,据统计,双方的战损几乎是对等的,这让日军在兵力相当的情况下,不敢轻易对其发起进攻。
王耀武的战绩让蒋介石也忍不住称赞。1945年,蒋介石特意指派王耀武去长沙接受日军投降,而不是“长沙战神”薛岳。这其中的原因,我至今没弄明白。也许,因为王耀武是黄埔军校的学员,蒋介石更倾向于提拔自己的学生吧。
至于薛岳,蒋介石在抗战胜利后安排他坐镇徐州,负责中原地区的防务,想让薛岳在解放军面前如同“背景布”,再现抗战时期的辉煌。然而,结果却让蒋介石失望透顶。
薛岳虽然在初期获得了极大的声望,一度打败陈毅元帅,让毛主席一度考虑是否要换帅,由徐向前接任。但没多久,薛岳便遭遇了失败,因为粟裕实际上取代了陈毅,拥有了更高的军事指挥权。随着接连的兵败,薛岳被蒋介石逐渐边缘化。
王耀武也遇到了类似的困境,他担任山东战区的主帅。遗憾的是,在莱芜战役中,随着李仙洲被粟裕击败,王耀武意识到自己进入了“等死”阶段。于是,他不断请求蒋介石撤军南方,放弃中原战场。然而,蒋介石根本不予理会。随着薛岳和王耀武的接连失败,蒋介石终于意识到:问题并不在国军的战斗力上,而在于这些将领们的指挥水平,必须加以解决。
二、蒋介石的“死命令”
蒋介石到底意识到了什么问题?让我们看一份当时的国军史料:总结起来,蒋介石认为问题根源在于“美械装备”。
蒋介石这一认识是在1947年1月,薛岳兵败向城后产生的。当时,蒋介石立刻发出一封电报严厉斥责薛岳,指责他指挥不当。电报中写道:“伯陵(薛岳),你的指挥完全错误,竟然将战车和重炮等精锐武器置于最前方,这简直是败家子行为!如果战败,这些美式装备将落入共军手中,反过来用来打我们,必须要彻底改正!”
然而,蒋介石的愤怒并未停息。不到一个月,1947年2月,蒋介石通过侦查得知,王耀武在莱芜战役中犯了同样的错误,使得大量美式装备落入共军之手,这让蒋介石更加愤怒。他指责王耀武说:“匪军现在吃我们的饭,穿我们的衣,来打我们的军队,这实在是事实!”
王耀武当时确实有些懵,面对蒋介石的愤怒,他只能低头认错,并继续尝试劝说蒋介石撤至南方。但蒋介石还是固执己见,最终,王耀武在济南战败被俘,并被送往“功德林”反思。
蒋介石当时比任何人都忙。2月25日批评完王耀武后,第二天,他回到南京,继续严厉批评薛岳和王耀武,称:“如果我们不集中兵力,立即解决陈毅的部队,二三个月后,你们就都得死无葬身之地!”(此时蒋介石并不知道,实际上是粟裕策划了这一切,他误认为是陈毅的指挥。)
批评之后,蒋介石开始行动,他下达了一个“死命令”:在山地作战中,除非我亲自命令,否则不允许使用重炮等美式大杀器。这意味着,在没有蒋介石的明确指令下,不得在山地部署重武器。
这真的很奇怪。蒋介石已经发现了问题,但他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显得相当荒谬。
三、白崇禧的反驳
蒋介石下达这个死命令后,白崇禧显然感到困惑。1947年5月3日,白崇禧提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指出问题并不出在美械装备上,而在于“违背战术原则”。
白崇禧分析道:“薛岳在向城之战中的失败,根本问题不在于美械装备,而是指挥官将攻击性武器当作防御工具使用,完全违背了战术原则。”他强调,薛岳的失败是由于指挥官的错误判断,而不是装备本身的问题。白崇禧明确表示,不能因为装备的问题,就全面限制这些武器的使用。
然而,面对白崇禧的理性分析,蒋介石却回应道:“重炮不应随师部行动,应该由兵团部控制,只有在战役需要时才可配属给主攻方向。”
白崇禧无奈地表示,这种做法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在于指挥官的能力,应该集中精力训练和整顿不合格的指挥官,而不是盲目限制美械装备的使用。
最终,尽管蒋介石下达了许多命令,但各地指挥官并没有遵从。例如,张灵甫为了将重武器运进山区,甚至命令修建临时公路。然而,最终的结果仍然无法充分发挥重武器的优势,最终他也因错误指挥,在孟良崮战役中失败。这些事实证明,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不在于限制装备,而是在于提高指挥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