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起,我们的民族便深陷困境,而谁能救中国成了当时社会的重大难题。鸦片战争之后,奕欣、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历史人物开始尝试通过洋务运动来挽救国家,力求“师夷长技以制夷”。他们试图通过引进西方的军事装备、机器制造及科学技术,创建军工和民用企业,从而使国家富强。然而,由于当时深厚的传统封建制度的弊端以及缺乏系统化的改革计划,这一系列努力最终未能成功。甲午战争的惨败更加重创了大清的国运,光绪帝心生效仿日本进行民治改革的念头,想通过体制、教育等方面的全面改革来振兴大清。然而,因光绪帝的改革触动了慈禧等保守派的利益,改革遭到慈禧干涉,最终未能顺利实施,夭折了。
进入慈禧晚年,她虽尝试进行所谓的新政,试图挽回大清的颓势,但她的举措根本上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旨在延续其个人及清廷的统治,并非出于对国家民族的深切关怀。慈禧并非民族的英雄,相反,她是民族的祸害。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爆发为中国带来了转机,但革命的成果最终却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通过自己的权谋,重新称帝,结果得不到人民的支持,招来了普遍的反对。为了平息民愤,他匆忙退位,废除了帝制。袁世凯可能曾抱有拯救国家的理想,但他并未成为民族的真正救世主。临终时,袁世凯曾留下遗言,认为只有三个人能够拯救中国。第一个人是黎元洪。
黎元洪,字宋卿,湖北黄陂人。黎元洪在清朝末年投身海军,1906年升任新军协统,并负责马炮、工、辎等军队的管理。到1909年,黎元洪成为湖北铁路协会的代表之一,代表了军事和经济的双重领域。黎元洪为人和善,具有较高文化素养,曾深得民众的爱戴。在武昌起义成功后的混乱局势下,由于革命党缺少具有威望的领导人,黎元洪最终被推举为湖北都督。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时,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黎元洪被任命为临时副总统。然而,袁世凯逐步开始权力斗争,他利用手中的权谋,不仅威逼清帝溥仪退位,还通过手段使得孙中山将大总统的位置交给他。袁世凯上任后,黎元洪成为副总统,但因袁对他始终不放心,指使段祺瑞通过“磋商要政”的手段迫使黎元洪到北京。黎元洪被软禁在瀛台,最终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政治能力。在袁世凯去世后,黎元洪成为了民国大总统,但实权却掌握在段祺瑞手中。因无法与段祺瑞有效对抗,黎元洪最终在“府院之争”中败北,黯然下野。
第二个人是徐世昌,袁世凯的心腹与幕僚。徐世昌,曾是清朝的进士,得到了袁世凯的推荐后,开始在清廷任职,并成为袁的亲信。戊戌变法时,徐世昌与袁世凯原本有意支持改革,但当变法者试图通过新军推翻慈禧时,徐世昌却认为光绪帝势力薄弱,便劝袁世凯投靠慈禧。袁将这一消息透露给了慈禧,导致光绪帝被软禁,戊戌变法宣告失败。袁世凯去世后,徐世昌虽然曾在民国担任总统,但由于缺乏实权,无法改变政治局势。最终,他在直奉战争后被曹锟取代,从此退隐政坛。
第三个是段祺瑞,他是袁世凯的铁杆支持者,亦为“北洋三杰”之一,号称“北洋之虎”。段祺瑞在袁世凯去世后,成为了民国政府的重要人物,最初担任总理。段祺瑞凭借皖系的支持,一度掌握了实权。他在民国政治中起到了多个关键作用,包括协助袁世凯废除清朝帝制,反对袁世凯称帝,最终使得帝制彻底被废除。他还参与了三次共和的复兴,尤其是在击败张勋复辟后,恢复了共和制度。然而,段祺瑞也因制造“三一八惨案”而饱受争议。总体来说,虽然段祺瑞做出了某些贡献,但他始终未能成为真正能够拯救中国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