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3月30日,苏联与日本在莫斯科签署了《北萨哈连(北库页岛)日本油矿和煤矿租借区移交苏联的议定书》。与此同时,两国还签订了《日苏渔业协定延期议定书》,将原本为期一年的协议延期至五年。
日本由于其资源贫乏,加上大部分兵力集中在中国战场,资源供应早已告急。在这种困境下,日本居然将北库页岛的油矿和煤矿转交给苏联,似乎是一件非常不寻常的事。尤其是在两大阵营激烈对抗的时期,作为两国阵营中的重要成员,竟然签署了如此协议,这其中究竟有何深意?
蒋介石对此的分析是:
“日苏渔业协定延长至五年,极为令人震惊,以前协议都是为期一年。北库页岛的油矿和资源完全交给了苏联,这一切都表明,苏日妥协已经达成,远东局势将会发生巨大变化。是灾难还是机遇?”
毛泽东对此的看法则更为直接和具体,他认为:“日本将库页岛的权益归还给苏联,北方与苏联联合,南方抗击美英,准备进攻中国,目标可能是打通平汉路甚至粤汉路。这一战略方向愈发明显,因此中日冲突将更加激烈。”
与蒋介石的分析相比,毛泽东的判断更加准确,直接指出了日本军队的进攻方向。果然,在1944年4月17日,日苏两国签署的协议刚刚生效,日军便展开了“1号作战”,中国则称之为豫湘桂会战。可见,日苏之间的协议远不是简单的经济合作,其中的深层次战略意图值得深入探讨。
那么,为什么日本要冒着巨大的风险,发起“1号作战”呢?我们需要回到1944年初的时光。
1944年1月24日,日本内阁召开了紧急会议,讨论了日军参谋本部作战部长真田穰一郎和陆军省作战部作战课长服部卓四郎提出的作战计划。真田穰一郎曾赴南洋亲自考察战局,服部卓四郎则参与过瓜岛战役的策划,他们两人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经过分析,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随着所罗门群岛的制海制空权丧失,日军已经从防御转向了撤退。日军陆军师团被困在各个岛屿,成为盟军海空军的打击目标。面对这种困境,日军的命运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被消灭,要么因缺乏补给而饿死。
真田和服部认为,随着太平洋制海权的丧失,若盟军向琉球推进,进入中国东海,将会导致驻扎在东南亚的近百万日军与本土隔断。与此同时,日军在南洋的石油、橡胶、粮食、铁矿等资源也无法通过海上运输回到本土。为了打破这一困境,他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通过陆地建立一条新通道,将南洋岛屿上的日军与本土以及中国战场的日军连接起来。如此一来,日军在太平洋上的危机将转嫁到中国战场。
这个计划的提出显然极具风险,严格说来,它并不是一个“狠招”,而是一个“损招”,意图将战火引到中国战场。而且,这一战略背后的恶意和破坏性十分明显。
然而,尽管这一计划在1943年下半年提出时,时任日本首相兼陆相的东条英机并未表示支持。执行这个作战计划需要三个前提条件:第一,日军是否具备足够的战斗力来打通这条陆路交通线?第二,日军是否能够守住这一交通线?第三,若盟军并未上当,继续对日本本土进攻,打通的交通线是否还有意义?
然而,日军并未认真考虑这些问题。他们认为,只要出兵,就能打通;只要能打通,就能守住。并且,他们相信盟军一定会中计。最终,虽然日军确实打通了这条交通线,但从那时起,这条交通线就再也没有稳定通行过。同时,盟军并未中计,继续向日本本土发起进攻,意味着日军付出巨大代价打通的这条交通线毫无意义。
这一局面揭示了日军在战略上的严重失误。尽管在战术上,他们采取了一些高明的措施,但从战略角度看,仍无法掩盖其低级错误。日军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尤其是东条英机,他关心的问题并非上述三点,而是如何与海军达成合作。
当时,日本陆军与海军的矛盾已经非常尖锐。陆军和海军不仅在战略上存在分歧,甚至连军队装备的通用零件都无法统一使用,导致许多实际问题。东条英机在组阁后,极力推动海军与陆军合作,这一举动令人感到意外。事实上,陆军希望日本能够向北进军,而海军则主张南进。
这背后的原因是,陆军认为,日本占领的领土是他们的成果,而海军却没有为此付出应有的努力。海军对此感到不满,认为如果继续向南进军,将必然与英美开战,而这场战争无法获胜。但陆军坚持认为,应该由日本而非英美来主导亚洲。
随着太平洋战争的进展,日本海军在南太平洋的胜利逐渐为陆军所利用。随着占领的区域越来越广,巨大的海上运输需求也随之增加。日本为维护远距离运输而投入大量资源,这让掠夺的资源成本大大上升,逐渐陷入了资源消耗战。
最终,东条英机做出一个决定:将更多资源投入陆战。这一决定使得日海军和陆军在资源分配上发生了巨大矛盾,最终引发了战略上的失误。
当军费问题陷入僵局时,天皇的干预成为了决定性的因素。天皇提出,为了确保东亚的和平,应当全力以赴支持陆上作战。为了支持陆军作战,天皇还决定减少皇宫的开支。天皇的决策打破了僵局,海军与陆军最终达成一致,决定实施“1号作战”计划。
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调动关东军?美英苏的军事同盟使得日本在调动关东军时面临巨大风险。因此,日苏两国签署协议的日期成为了战略上的巧妙安排。
如果将这一切回溯到1944年1月17日,蒋介石身边的王芃生早已预感到日本可能会从中国战场寻求解决南洋与本土的联系问题。王芃生指出,日军的海上运输已经遭遇困难,盟军的逼近将使得日军陷入孤立,然而,这个结论并未被蒋介石采纳。
王芃生当时并未公开指出日本可能会发动“1号作战”,如果当时蒋介石听从了他的建议,历史的进程或许会有所不同。然而,历史已经无法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