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四年(1799年),大清帝国的太上皇爱新觉罗·弘历去世,享年89岁。乾隆帝在位长达60年,且在其去世后,依旧掌握实权,政权一直由他主导。随着乾隆的去世,大清帝国的黄金时期——康乾盛世,也随之走到了终点。也许是乾隆过度透支了满洲八旗的血气,乾隆一去,曾经辉煌一时、纵横东亚的八旗,迅速陷入衰败。曾经勇猛强悍的八旗战士,如今渐渐沦为京城中提笼架鸟的闲散人物。到了后来的嘉庆、道光年间,清朝不得不依赖一些汉人绿营将领如杨遇春、杨芳等来平定四方的叛乱。
进入太平天国时期,曾被压制了200余年的汉人地方势力彻底掌握了帝国的兵权。在这种情况下,清朝政权面临更大的危机,通常这种局面意味着更替的临近。然而,满洲王朝并非彻底腐朽,依然有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掌握军权的重要性。满洲八旗并非全部沉溺于享乐,他们当中的一些人依然努力为王朝的延续付出。虽然这种努力背离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似乎不值得推崇,但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这些人物依旧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便是晚清政坛的“满洲五虎”。这些人代表了晚清皇室最后的尊严,也是大清帝国最后的希望。今天,笔者便来简要讲述这五位晚清五虎的故事。
端方
端方,字午桥,号陶斋,满洲正白旗人。他是满清贵族中少数几位改革派之一。在戊戌变法期间,他出任农工商总局局长,推行了一系列新政,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随着慈禧发动政变,戊戌变法被迅速终结,端方也被打入冷宫。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被起复为湖南巡抚,后来随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绍英等人出国考察宪政,筹备立宪工作。宣统三年(1911年),端方被任命为川汉粤汉铁路督办大臣,但由于他在处理四川保路运动中的无力应对,导致了保路运动的爆发。端方最终带领湖北新军前往四川镇压保路运动,途中经过资州时,新军发生哗变,端方和其弟端锦被处决。
铁良
铁良,字宝臣,穆尔察氏,满洲镶白旗人。铁良是满清贵族中少数以“知兵”著称的人物,早年曾担任荣禄的幕僚,并得到其指点。1903年,朝廷派铁良赴日本留学军事,之后他回国参与北洋新军的编练,名义上协助袁世凯,实际上是为清廷监视北洋军。1910年,铁良被调任江宁将军,负责节制江南地区的清军。在辛亥革命爆发期间,他多次与革命军发生冲突,但最终因大势已去,清朝的力量无法抵挡革命的洪流。
恩铭
恩铭,字新甫,于库里氏,晚清首席军机大臣庆亲王奕劻的女婿。1886年,他开始在宿州担任同知,参与治理黄河,后由于成功堵筑黄河决口而受到光绪帝赏识。1906年,恩铭升任安徽巡抚,并大力推行新政,兴办学校、提倡实业、编练新军、鼓励警察制度,并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理念。然而,恩铭于1907年遭到自己的学生、光复会员徐锡麟刺杀,年仅41岁。
载泽
载泽,字荫坪,满洲正黄旗人,满清皇室成员,担任镇国公。作为立宪派的代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载泽与戴鸿慈、徐世昌、端方、绍英等五位大臣出国考察宪政,开展“‘五大臣出洋’事件”,并提出实施宪政改革。尽管他提出了《奏请宣布立宪密折》,呼吁以宪政改革解决国内外压力,但由于清廷内部的私人利益作祟,最终宪政计划未能实施。辛亥革命爆发后,载泽退出政坛。
良弼
良弼,字赉臣,满洲镶黄旗人,晚清宗社党首领,也是晚清五虎中最彪悍的一位。早年留学日本,学习军事,后来成为练兵处军学司监督,负责新军编练,吸纳大量优秀人才。光绪三十年(1904年),良弼的军事改革和新军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广受好评。然而,辛亥革命爆发后,良弼坚决主张镇压革命,反对袁世凯上位。革命党为了防止后患,决定铲除良弼。1912年,良弼在家门口被同盟会成员彭家珍用炸弹暗杀,年仅43岁。良弼死后,宗社党迅速解体,袁世凯趁机与南方革命党达成协议,最终于1912年2月12日,清朝正式退位,结束了持续267年的统治。
这些人物虽然在历史的潮流中逆行而动,不得不承认,他们的存在仍然是清朝最后一段历史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