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刘伯承将军步入了周总理的办公室,一坐下便拿出了一摞文件,准备与周总理深入讨论工作。他提出了几个将军的名字,打算邀请他们协助自己正在筹建的军校。
周总理耐心听着刘伯承讲解军校的筹建计划,不时点头或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两人之间的对话十分和谐,充满了融洽的氛围。
大致的事项都已经谈妥,刘伯承突然话题一转,略显有些犹豫地对周总理说:“还有一件事,我希望您能批准陈毅来担任政委。”
周总理一听,立刻明白了刘伯承的意图,哈哈大笑着回应:“你这是看上了陈毅的钱包吧!”
为什么周总理会这么说呢?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央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职务调动,其中也包括未来将成为十大开国元帅之一的刘伯承将军。在1950年的这次职务调整前,刘伯承一直在西南地区负责清除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工作,而中央原本计划将他调到北京,担任解放军总参谋长。
然而,刘伯承却拒绝了这一提议。已经接近60岁的他,认为自己身体条件不适合担任如此重要的职务,同时也觉得总参谋长的职位应该交给更加年轻、充满活力的人来担任,这样才能带动军队的进步。于是,他给中央的回复是:“总参谋长我也做过,但效果并不显著,所以我认为这个职务还是交给别人更合适。”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打算退休,刘伯承依然有许多想为国家贡献的计划,他对自己的工作有着深刻的思考:“我现在年纪大了,脾气也渐渐沉稳,积累了一些经验,想将这些经验发挥在学术和教育上,为国家贡献力量。”
刘伯承意识到,许多老一辈的将领已经年事已高,未来的战斗任务需要由年轻一代的干部来承担。而中国当时并没有一所专门的军事院校来培养新一代军事人才,因此他决定从这一方面着手,为国家的军事教育体系的建设提供帮助。
正巧此时,毛主席也在考虑如何培养军事人才,刘伯承的提议正好与毛主席的想法契合。于是,毛主席邀请他来到北京商讨建立军校的具体计划。
抵达北京后,毛主席与周总理都在等着与刘伯承就建校事宜进行深入讨论。三人坐下来,开始逐一交流之前考虑过的各项方案。
毛主席首先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军校的校长人选。刘伯承正准备在脑海中筛选自己认识的合适人选时,毛主席笑着打断了他:“别想了,我看你来当校长就很好!”
毛主席这样决定并非没有道理。早年间,刘伯承曾在苏联留学,并且是世界四大军事名校之一的伏龙芝军事学院的优秀毕业生,深知如何培养军事人才。抗战期间,刘伯承曾担任抗日军政大学副校长,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因此,毛主席认为,他完全胜任领导这所军事学院。
刘伯承没有拒绝,毕竟他一直有意在教育方面发挥作用。既然国家需要他担任这个重任,他自然义不容辞。
确定了校长人选后,周总理又提出了关于学校选址的问题:“主席本来考虑将军校建在东北,便于借鉴苏联的经验。但你也知道,朝鲜正在打仗,东北的局势不太稳定,因此必须选择一个更安全的地方。”
刘伯承点了点头,认真记录下来:“我回去后再考察适合的地点。”
本次会议的重点便是这两项内容,在明确了这些前期准备工作后,刘伯承离开了中央,开始组织筹备委员会选址。
他们首先对北京进行了一番考察,然而北京的大部分空地都不符合要求,最终筹委会决定放弃在北京建立学校的想法,转而考虑其他城市。
就在筹委会成员们在桌上摊开地图、讨论着选址问题时,刘伯承的目光突然定格在了南京。南京对刘伯承来说非常熟悉。1949年,他率军成功解放南京,曾担任南京市市长,期间深入了解了南京的城市规划。正巧,在南京还有一所国民党时期建立的军政大学,这所大学不仅占地面积大,校舍完善,且为军事人才培养配备了完备的设施。考虑到当时国家经济困难,刘伯承认为可以充分利用这所现成的学校资源。
不过,筹委会的同志们对此表示担忧,他们认为南京是国民党的老根据地,在此建立军事学院可能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刘伯承笑着说:“同志们,我们建的是军校!如果有反动分子敢找事,直接全校师生联手打回去,看看到底是谁怕谁!”
最终,筹委会确定了南京作为学校的校址,并将这一决定报告给了周总理。周总理经过考虑后也认为这个选择是合适的,于是同意了。
然而,刘伯承略显不好意思地对周总理说:“总理,我其实还有一件事,想请您批准陈毅来担任学校政委,您看行吗?”
周总理思索了一下,突然恍然大悟,笑着说:“你这是想要利用陈毅那边的资金和人脉吧!”
刘伯承略显尴尬:“嗯,虽然是这样,但如果陈老总这样的大将军能担任政委,那对学校肯定大有裨益。再说,南京离上海很近,陈老总也方便过来。”
周总理微笑着说道:“陈毅的事务繁忙,这件事我不能马上做决定,需要中央讨论之后再告诉你。”
果然,中央经过讨论后,得出的结论是:由于陈毅负担的工作繁重,不适合再担任军事学院的政委,政委人选暂时未定。
尽管刘伯承早已预料到结果,但仍然略感失望。得知此事后,陈毅专程前来南京,查看军事学院的筹备情况,并为学校提供了经费和人才支持。陈毅对刘伯承说道:“老刘啊,虽然这项工作我无法接手,但它的意义重大,你一定要办好!”
经过多方筹备,1951年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正式成立,刘伯承出任校长,政委由他代任。
为了庆祝军事学院的成立,毛主席亲自为学校题词:“努力学习、保卫国防”,这寄托了他对学员们将来为国家保家卫国的美好期望。
果然,第一批学员在经过一年的学习后,便奔赴抗美援朝战场,为志愿军的胜利贡献了强大的后备力量。
此后的几十年间,军事学院不断完善各类专业设置,不仅有军事院系,还增加了政治等相关学科,随着我国军备的逐步丰富,院系建设也逐渐多样化。军事学院培养了大量的军事人才,为我国军队的建设与革新作出了巨大贡献。
时至今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依旧是我国培养军事人才的最高学府,刘伯承元帅为这所学校倾注的心血,也永远铭刻在每一位学子的精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