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这是革命党人刘伯坚在牺牲前所留下的家书,令人痛心。这位年轻的革命者,在1935年3月,留守苏区的红军领导刘伯坚,选择了在江西大于的慷慨就义。他的遗嘱中提到,希望后代要继续推进革命事业,直到胜利。
红军的长征历程中,四渡赤水,突破腊子口等英雄故事广为流传。然而,鲜少有人提到,因为1.6万红军的英勇牺牲,牵制了国民党百万大军,才让主力部队得以摆脱围剿,走上了漫长的长征之路。
除了刘伯坚,还有十余位领导者留守在苏区,他们浴血奋战,九死一生。最终,除了其中一位之外,其余的都未能见证新中国的诞生。
孤军悲壮留守
自从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开始疯狂镇压共产党人,便誓言要将他们一网打尽。1933年,面对日军入侵华北,蒋介石依然选择将国内的抗日大计抛诸脑后,集结50万大军,第五次围剿红军。
红军在中央领导的错误战略指引下,与敌人苦战了一年,未能突破围剿,苏区逐渐缩小,敌人步步紧逼。1934年10月,主力红军被迫战略转移,开始了长达两万五千里的长征。
然而,为了保持革命火种,苏区需要留下一支队伍与敌人作斗争,并继续组织新的党政军机构。于是,项英、陈毅、贺昌、瞿秋白等人带领了约1.6万名红军将士、游击队员及3万余名伤病员,留守在了苏区,开始了三年的孤军奋战。
这支队伍用计策迷惑并牵制了数十万国民党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为主力红军的突围争取了希望。敌人迟迟未发现这一切,直到一个月后,才开始进行大规模屠杀。
面对敌人装备精良且凶残的打压,红军的死伤惨重。兴国、宁都、汀州、瑞金等地相继陷落,国民军队在这些沦陷的地区进行了疯狂的屠杀,最初便有70多万无辜人民被残忍杀害。
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称这支留守部队为“死亡之师”,这段历史的残酷与血腥,让人不忍直视。随着尘封记忆的揭开,那些英雄的名字仿佛还带着鲜红的血痕。
豪杰视死如归
何叔衡——用生命诠释信仰
何叔衡是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中年长且备受敬重的成员,他被誉为“叔翁”,是党内的智者之一。在1935年2月,留守部队在江西南部的于都遭到敌军围困。为了保护何叔衡,中央局书记项英派遣邓子恢带队将他护送至闽西。
然而,当他们到达福建长汀附近时,被地方保安团包围,陷入绝境。年事已高,且多日奔波,何叔衡已感到体力不支。面对即将到来的敌军,他却大声喊道:“别管我,快开枪打死我!”在大家的保护下,何叔衡拼尽全力挣脱警卫,跳下悬崖,英勇牺牲,享年59岁。
贺昌——留给自己最后一颗子弹
贺昌从小便立志要做一位能名震天下的大丈夫。他是中共历史上最年轻的中央委员,奉命留守苏区,担负着艰难的政治工作。在危急关头,贺昌不畏艰难,坚守岗位,夜以继日地办起了干部培训班,编写了许多游击战的学习材料。
1935年3月9日,贺昌带领队伍突围,尽管增援的敌军越来越多,战友们一个个倒下,自己也身受重伤。最后,他英勇地用自己剩余的最后一颗子弹,自愿献身,年仅29岁,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喊出了“红军万岁”的口号。
刘伯坚——胸怀坦荡慷慨赴死
刘伯坚年仅20岁时便因文笔出众,办事稳重,被推荐为苍溪县长。但他婉拒了这一官职,表示:“不谋高官厚禄,志在求知报国。”长征开始后,他留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继续坚定地支持革命事业。
1935年3月4日,在仁风地区陷入敌军重围的情况下,刘伯坚身负重伤,被捕入狱。敌人羞辱他,故意示众。他双手被铐,脚踏镣铐,却依旧昂首行走在人潮涌动的街道上,显得格外从容。在行刑前的一小时,刘伯坚给妻子王淑振留下了激励信,鼓励她继续革命,抚养孩子长大。遗憾的是,他的妻子已在闽西遇难。他最终于3月21日英勇牺牲,年仅40岁。
毛泽覃——毛氏三兄弟中的第一位武装斗士
毛泽覃,毛泽东的三弟,早年就参与了革命运动,曾参加过南昌起义和井冈山会师。他是毛泽东家族中最早投身武装斗争的成员。1935年4月,毛泽覃的独立师在瑞金红林山遭遇敌军围困,他为掩护队友撤退,奋力战斗至最后。尽管双腿中弹,依然继续战斗,直至被子弹击中胸口,年仅30岁。
瞿秋白——诗人革命家
瞿秋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诗人和革命家,曾翻译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1934年,他和何叔衡一起留守苏区,以便待机潜入上海开展秘密工作。
然而,在福建长汀,他被敌人抓捕。在酷刑面前,瞿秋白不屈不挠,保持了坚定的革命信仰。1935年6月18日,他在敌人将其带至刑场时,悠然地唱着《国际歌》和《红军歌》,带着微笑走向了死亡,年仅36岁。
陈毅——亲眼见证新中国的诞生
陈毅,党内的早期重要人物,文武兼备,早期在中国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苏区与项英一起领导革命工作,并通过一系列的游击战术,帮助红军保存了革命火种。
1936年冬,陈毅被围困在梅岭山长达20多天,面临饥饿和伤痛。他不屈不挠,写下了《梅岭三章》以此表达自己的决心。最终,他以钢铁般的意志撑过了这段艰难的岁月,成为唯一一个亲眼见证新中国诞生的留守苏区领导人。
英雄千古流芳
留守苏区的革命先烈们,除了何叔衡、贺昌、刘伯坚、毛泽覃、瞿秋白等英勇牺牲外,还有方志敏等一批英雄在烈火中壮烈殉国。方志敏曾带领红军开创赣东北和闽浙赣的革命根据地,长征后,他为掩护主力部队突围,不幸被俘,在监禁中写下革命诗篇,用自己的生命证明了革命者的英勇和坚韧。
古柏、项英和陈谭秋等领导人也在不同的历史节点中,表现出了革命者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他们的牺牲和斗争,构成了中国革命史上永不磨灭的篇章。
这些英雄们,他们所留下的革命火种,最终汇聚成了新中国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