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56年之前,沙俄曾被誉为“欧洲的宪兵”与“救世主”。为什么会有这种称号?原因在于沙俄曾借助严寒的冬季气候,成功拖垮了几乎统一整个欧洲的法国皇帝拿破仑。那个时代的沙俄,真可谓是威风八面,几乎所有的欧洲小国都要感谢它的存在。可是大约40年之后,沙俄的局面却发生了剧变,一蹶不振,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光辉。
特别是在第九次俄土战争之后,沙俄逐渐在欧洲失去了立足之地。说它沦为“三流列强”一点也不为过。为何会有这种改变呢?原来,沙皇尼古拉一世曾梦想吞并君士坦丁堡,彻底摧毁奥斯曼土耳其,成为黑海的真正霸主。倘若他能够实现这一目标,那么沙俄就将掌控东西方之间的陆路交通,几乎可以控制整个欧亚大陆。
然而,这一目标并不是西欧列强所乐见的。英国、法国以及意大利的撒丁王国联合起来,全力支持奥斯曼土耳其,最终将沙俄击败。战争从黑海一直蔓延到克里米亚半岛,甚至一度有可能波及沙俄的腹地。在这个关键时刻,沙皇尼古拉一世未能顶住压力,最终选择自尽。此时,沙俄的命运彻底改变。
尼古拉一世的儿子亚历山大二世接过了父亲的烂摊子。亚历山大二世性格务实,深知若不尽快结束这场战争,沙俄不仅无法保住自己的基本利益,甚至可能面临整个王朝的灭亡。因此,在1856年,他主动请求停战并开始谈判。
1856年的沙俄,已经处于极为困境的局面。国内经济一片萧条,沙皇自尽,战争又失败,列强纷纷向沙俄索要巨额赔偿。失去了领土、丧失了52万大军,沙俄几乎无法再维持自己的强国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沙俄只能接受列强提出的一系列苛刻条款。
这场战争给沙俄带来的伤害极为严重,黑海、波罗的海、巴尔干半岛、外高加索和北美等地区的沙俄势力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那个时候的沙俄的确已经沦为三流列强。沙俄在黑海和波罗的海的扩张受阻,这让他们的战略计划几乎停滞。然而,扩张是沙俄的固有性格,改变这一点几乎是不可能的。否则,他们也不会在300年的历史里,将一个面积为280万平方公里的国家,扩张成一个面积达2288万平方公里的庞然大物。
虽然沙俄在西方和近东地区的扩张受阻,但他们依然有继续扩张的动力。由于自身实力的严重损失,继续与西方列强抗衡显得不切实际。于是,沙俄将目光转向了东方——包括中东、中亚和远东。
首先,在中东地区,沙俄进一步扩展了在伊朗的势力。19世纪初,伊朗的恺加王朝逐渐衰弱,沙俄趁机多次入侵,夺取了格鲁吉亚、达吉斯坦、阿塞拜疆等地。通过这一系列的行动,沙俄将伊朗的势力彻底驱赶到了阿拉斯河以南。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今天伊朗北部有大量的阿塞拜疆人,因为沙俄曾将阿塞拜疆从伊朗划分出来。
与此同时,英国也对伊朗南部虎视眈眈,逐渐控制了伊朗的南部铁路、海关、金融和矿产资源。虽然沙俄不再有能力与英国在伊朗争夺影响力,但他们依旧专注于伊朗北部的利益,并与英国共同瓜分了伊朗。
其次,在中亚地区,沙俄用了近30年的时间征服了超过4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尽管沙俄在欧洲的表现已经堪称三流,但在中亚,他们依旧保持了强大的军事优势。那时的中亚各国依然处于使用长矛骑战的阶段,而沙俄已经具备了先进的火炮和武器。凭借这种优势,沙俄开始进军中亚,逐步征服了希瓦汗国、布哈拉汗国、浩罕汗国等地,成为了中亚的霸主。当沙俄准备进一步南下,侵入阿富汗时,英国的势力也开始向南扩张。面对英国的压力,沙俄选择撤军,不愿与英国发生冲突。
最后,在远东地区,沙俄有意图将整个长城以北的地区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这个计划被称为“黄俄计划”,是沙俄在远东地区的扩张目标。尽管沙俄在西方列强的打击下疲惫不堪,但他们凭借信息差和策略,成功在远东获得了大量利益。与伊朗和中亚的扩张不同,沙俄在远东的成功几乎没有付出太大军事代价。
19世纪60年代,清朝在面对太平天国起义和英法联军的压力时,已经身心疲惫。尽管太平天国已在1864年被消灭,英法联军在接下来的三十多年里没有再次大规模侵略,但沙俄依旧成功地从清朝手中夺取了大量领土。清朝面对沙俄时,因长期受到西方列强的侵扰,已经对任何外来势力产生了恐惧。沙俄虽与西方列强不同,但却被清廷视作“西洋人”加以对待。沙俄在这一背景下,利用对清朝的恐惧,采取一系列手段迫使其割地。
虽然沙俄并不想与清朝发生正面冲突,但他们也不放过任何可以通过威逼手段获取的机会。到1900年,沙俄最终决定出兵占领东北,这是他们无力再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争端时的做法。其实,沙俄真正的基本盘是在乌拉尔山脉以西的约2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而他们在外高加索、中亚、远东等地的领土,实际上都是通过殖民扩张获得的。
沙俄的扩张在陆地上持续不断,而与西方列强的海上竞争却始终无法实现。由于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沙俄决定向东方扩张,尤其是在中亚和远东。这种扩张虽然没有带来实际的经济收益,但却让沙俄在19世纪末期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战略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