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在位长达六十余年,其历史记录《圣祖实录》却仅有三百卷,这个数字甚至比同样长时间在位的清高宗弘历的实录要少得多,后者的《实录》则长达一千五百卷。值得注意的是,康熙的实录在清朝皇帝中排名第三短:最短的是《世祖实录》只有一百四十四卷,第二短的是《世宗实录》一百五十九卷。康熙的《实录》如此短小,似乎有些不太合常理,尤其是与清世祖福临和清世宗胤禛的情况相比,这两位皇帝的在位时间都不如康熙那么长。
有专家认为,雍正篡位的痕迹可能正体现在此:如果雍亲王胤禛是堂堂正正继位的,为什么要指示张廷玉大幅删减康熙的实录呢?而张廷玉之所以能够被列为“配享太庙”的人物,据说正是因为他在删改实录中功不可没。根据雍正的谕旨,张廷玉在纂修《圣祖仁皇帝实录》过程中,展现出了巨大的功劳,不仅每年都按旨意细致缮写,还帮助宣达了雍正的意图。他在这项工作中的努力,也为他赢得了“配享太庙”的殊荣。然而,这种荣誉并不轻易获得,连曾国藩、施琅等历史人物都未能享有此殊荣,唯一获得这一荣誉的就是张廷玉,显得异常独特。
更让人质疑的是,康熙皇帝在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中的批示在《圣祖实录》中竟然“漏记”。尤其是在康熙五十四年至六十一年期间,西政甘肃、青海、陕西等地的重大战役中,康熙的指示、批复及相关的战报、奏折等,都出现了大量缺失。这段时间,正是皇十四子胤禵担任大将军并深得康熙宠信的时期,父子之间往来公文、私信必定不少。专家们分析认为,这一缺失可能是为了掩盖当时皇子之间的权力斗争,雍正指使张廷玉删改实录,以掩盖一些不为人知的真相。
《圣祖实录》过于简短的情况,是否能够证明雍正篡位?这个问题值得深思。当时,雍正继位后迅速清除了“八爷党”的势力,并采取了一系列清洗行动,包括囚禁了老九胤禟、老十胤祯等人,甚至一度收拾了曾在康熙时代有权势的隆科多与年羹尧。雍正的一系列举动,似乎是为掩盖某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但真正的真相可能只有康熙与雍正两位皇帝才清楚。
关于胤禛是否为嫡长子的争论,实际上早在康熙时期就已存在。尽管胤禛的母亲是乌雅氏,但他是由其他皇后抚养长大的,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并不少见。而在康熙的眼中,胤禛无疑是“准嫡子”,因为他不仅为康熙亲自封立的皇子之一,而且他深得康熙宠爱。至于为何老八胤禩在失去继位希望后不支持胤禛,反而支持老十四胤禵,则是因为他看到了继位的机会,试图借助局势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
康熙并未给予胤禵“王”的封号,也没有为他举行正式的册封仪式,这表明康熙并不打算让胤禵接班。实际上,胤禵的爵位远低于胤禛,甚至仅为“固山贝子”,这个头衔在清朝皇子的封号中处于较低的级别。
由此可见,雍正继位并非通过篡位或者“篡改遗诏”取得的。事实上,胤禛作为“准嫡长子”,在继承皇位的过程中并不需要担心有人“夺嫡”。历史的真相,也许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雍正的政治改革与治国策略,虽有争议,但无疑改善了百姓的生活,特别是在反腐、摊丁入亩等方面的贡献,改变了清朝的经济结构。如果没有雍正的改革,清朝的百姓生活可能更加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