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的主力被迫脱离了他们的根据地,开始了艰难的长征之旅。在长征的初期,由于博古和李德仍在负责红军的军事指挥,导致了红军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尤其是湘江战役期间,红军的兵力由八万余人锐减至三万余人。这场战斗也成为了后人铭记的历史,因此“十年不食湘江鱼,三年不饮湘江水”成为了纪念那些英勇牺牲的红军战士们的口号。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这位英勇的战士便参与了湘江战役,他的名字叫黄作珍。黄作珍不仅在湘江战役中表现出了无畏的勇气,还凭借个人的突出表现成功突破重围,继续踏上了漫长的长征之路。在接下来的四渡赤水、强渡乌江、飞夺泸定桥、突破腊子口等一系列关键战役中,黄作珍都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屡立战功,成为红军长征胜利的功臣之一。那么,黄作珍的一生中到底有哪些传奇故事呢?
黄作珍出生于1914年,江西省宁都县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自小家境困苦,黄作珍八岁时便开始为地主家放牛,十一岁时则成了地主家的长工。贫苦的生活让黄作珍早早地意识到了社会的残酷现实,也让他常常思考着如何改变穷人的命运。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接触到了革命的思想,开始有了投身革命的愿望。
1930年,年仅16岁的黄作珍加入了中国共青团,开始了自己的革命历程。两年后的1932年,黄作珍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并加入了红军,来到了中央根据地,成为了红一军团第二师第五团的一名战士。在此之后,黄作珍参加了中央根据地的第二至第五次反“围剿”战斗,经历了战火的洗礼,他也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指战员,并担任了红一军团第一师政治部组织科组织干事等职务。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黄作珍随中央红军主力踏上了长征的征途。在长征期间,黄作珍多次作为先头部队参与关键战役,为红军成功突破敌人包围圈,作出了巨大贡献。
1935年秋,黄作珍到达了陕北,随即投身于陕北根据地的建设工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黄作珍参与了晋察冀根据地的开辟工作,并以机动灵活的方式,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智勇双全的对抗。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下,黄作珍多次成功打破敌人的“扫荡”计划,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解放战争时期,黄作珍继续活跃于晋察冀根据地,主要从事政治工作,不仅培养了大量革命人才,也为华北地区的解放事业提供了有力支持。新中国成立后,黄作珍留在华北军区工作,担任了华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等重要职务。随着华北军区改编为北京军区,他继续在北京军区任职,先后担任了北京军区纪委副书记、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务,为军区的政治工作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时间流转至1966年,十年浩劫的开始,黄作珍在这一年担任了北京卫戍区第二政治委员,肩负起了维护首都秩序与安全的重任。此外,这一年,华北局还派出了池必卿与黄作珍共同组成工作组,深入北京市委,一方面调查问题,另一方面也协助市委开展工作。黄作珍凭借自己卓越的能力,圆满完成了上级交付的任务,成功维护了社会秩序与安定。
1967年,北京市革委会成立后,黄作珍被任命为革委会常委,继续参与北京市的政治工作。1971年,北京市委恢复后,黄作珍担任了北京市委书记,继续发挥着他的政治影响力。面对“四人帮”的种种倒行逆施,黄作珍坚定站立,始终如一地与之作斗争,保持了革命者的气节。
随着“四人帮”被粉碎,黄作珍继续担任北京市革委会副主任等职务,积极消除“四人帮”留下的负面影响,帮助曾遭受迫害的干部恢复名誉,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深厚敬意。黄作珍的晚年主要生活在北京,直到1991年因病去世,享年7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