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之后,中央红军的主力部队不得不踏上艰难的长征之路。这一时期,也有一些干部选择留在根据地,继续开展游击战争,以支持主力部队的长征。今天我们要特别提到的魏金水,就是那些选择坚守的红军之一。他的身上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魏金水于1906年出生在福建省龙岩县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年少时的他目睹了大革命激荡的波澜,让他心中燃起了强烈的爱国情怀。随着革命的浪潮席卷福建,魏金水全力参与反帝与反封建的斗争,心中对国家未来的期盼和对民族复兴的渴望愈发强烈。大革命失败后,魏金水毫不退缩,继续在家乡活跃,加入了当地的农民协会,并在党的号召和引导下,走上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革命道路。
1929年,魏金水荣幸地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这一年,他还加入了红军。加入后不久,他便担任红19军170团的政委,后又在福建军区政治部及独立8团担任副政委的职位。他在中央根据地反“围剿”的战斗中奋战,为巩固和扩大中央根据地的力量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勇气。
然而,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魏金水做出了留守根据地的选择,毅然决然地继续进行游击战,以支援中央红军主力部队的长征。在随后的三年里,他在闽粤赣边区与敌展开艰苦的游击战斗。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借着两党合作的契机,南方八省的游击部队进行改编,魏金水所率领的部队也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成为了抗日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四军第二支队成立后,迅速向安徽南部的抗日前线派遣,但魏金水因种种原因留在了龙岩。在困顿的环境中,他不畏艰难,成立了闽粤赣边区纵队,始终不让闽西苏区的红旗倒下,为最终的革命胜利奉献了重要的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魏金水继续在福建省工作,担任了福建省委副书记、副省长等重要职务。在这一阶段,他主要负责农村与农业的相关工作,深度参与地方的土地改革和人民公社化等社会变革,为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提供了重要支持。
1958年,伴随着“大跃进”的开始,福建地区的经济受到严重影响,经济结构遭受了巨大的失衡。对此,魏金水深感痛心,他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坚决反对“浮夸风”,在纠正“大跃进”偏差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然而,1959年庐山会议上,风向骤变,“纠左”的方针转为“反右”,在这样的背景下,魏金水也遭受到毫无根据的指责,被诬陷为“右倾”,最终被迫解除职务。
尽管身处逆境,魏金水依然坚持初心,不计个人得失,时刻全心全意为祖国建设奉献力量。1962年,在“七千人大会”之后,大跃进的错误得以纠正,魏金水的名声也随之恢复,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先后担任福建省副省长和省委书记处书记等职务。
不久后,魏金水升任福建省省长。然而,当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时,他也面临着冲击。直到1975年,他再次复出,被任命为福建省革委会副主任。在这一期间,他顶住了来自各方的压力,积极与“四人帮”的破坏行为作斗争,努力保护国民经济免于更大的损失。
1982年,魏金水光荣退休,开始休养生息。然而,他并未完全离开政治舞台,仍旧参加中顾委工作,被选为中顾委委员,将自己的智慧和经验继续奉献给国家。在1992年,魏金水因病去世,享年8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