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亡国之君的命运大多是悲惨的,几乎没有例外。作为大明王朝最后一位帝王的朱由检,他目睹了大明江山在自己手中崩塌,却无力回天,最终眼睁睁看着帝国的灭亡。而大明王朝走向衰败的根本原因,除了李自成等人发动的农民起义,还有朝廷内部深陷的腐败。然而,在朱由检去世前,他终于意识到,导致大明灭亡并最终致他命丧的,并非起义军,而是身边最亲近的人。
这位害死朱由检的大臣不仅深得他的信任,还由他亲自提拔。那么,这位大臣究竟是谁呢?为何他最终成为了崇祯皇帝命运的“推手”?
崇祯皇帝虽然在位时间不到二十年,却换了许多内阁大臣。朝廷内腐败之风盛行,给了不少人攀升的机会,也让一些人成为权贵。朱由检作为明朝末期的皇帝,并非昏庸无能,相反,他怀有救国救民的雄心。作为第十六任皇帝的朱由检,继位后积极清除阉党,亲自督政,且曾六次发布罪己诏,努力挽救朝政。史书记载,年纪轻轻的他,因过度操劳,头发早白,眼角长出了鱼尾纹,常常早起听到公鸡打鸣,直到深夜才入睡。尽管如此,身心已疲惫的他,依旧未能挽回这个摇摇欲坠的王朝。
国家的兴亡,不仅关乎皇帝的决策,更多地涉及到朝廷中大臣的选择和用人。尽管崇祯在政务上十分勤勉,但他在选人用人上却显得缺乏眼光。国家需要变革和发展,必须依赖有能力的大臣来推动。虽然崇祯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但他却采用了一种“随机提问”的方式进行考核。这种方式类似于现代课堂中的随机提问,问题不仅涉及民生、国家治理等方面,而且通常不会按照传统的考试内容来问。崇祯希望从中挑选出有才能的人来处理国事。然而,这种考核方式显然并非完美,许多大臣答不上来,显得无能。而唯有一位大臣,能够在崇祯的提问中应对自如。
这个人就是陈演。与其他大臣不同,陈演的学识并不特别出众,但他却能答得从容不迫,背后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手段。原来,陈演通过买通皇帝身边的宦官,提前知道了崇祯的提问内容。宦官在当时权力巨大,朝廷腐败严重。通过这种手段,陈演得以在考核中顺利过关,获得崇祯的赏识。尽管这种手段略显不公平,类似于考试作弊,但陈演凭借聪明才智,在这场考核中脱颖而出,最终被提拔为礼部侍郎,并进入内阁。
陈演在崇祯面前展现出自己的“才华”后,迅速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开始在朝廷中大展拳脚。尽管他并无实际才干,但擅长溜须拍马,投合崇祯的喜好,使他一路高升。崇祯十五年,陈演因山东平叛立下功劳,被升任户部尚书等职位。即便期间曾因失误遭到弹劾,准备辞官,崇祯依旧挽留他,表现出对这位“有潜力”的大臣的重视。翌年,内阁首辅周延儒被罢免,陈演取而代之,成为内阁首辅。
身为内阁首辅,陈演获得了更大的权力,也开始积攒自己的人脉,培养亲信,排除异己,甚至公报私仇。尽管他自己并不具备卓越的能力,但凭借手段和政治投机,逐渐获得了更高的位置。然而,随着权力的膨胀,陈演的性格逐渐暴露出刻薄、功利的一面,他的所作所为也令崇祯开始感到不满。
在大明政权岌岌可危的时刻,李自成的起义已经席卷了山西,崇祯与大臣们商议对策。此时,崇祯考虑调吴三桂撤守山海关,以防止李自成的进攻。许多大臣支持这一方案,唯独陈演坚决反对,最终使得吴三桂未能及时抵达。这一错误的决定使得大明错失了抵抗的良机。随后的战局不断恶化,大同和宣城相继沦陷,崇祯深感悔恨,然而陈演依旧坚持己见。
最终,陈演因为这次失误在崇祯十七年辞职,众大臣要求追究其责任,陈演则声泪俱下地向崇祯求饶,称自己罪该感死。崇祯愤怒地将他驱逐出殿。这时,李自成的起义大军已经逼近北京。一个月后,李自成攻入了北京,明朝的覆灭已成定局。
陈演的结局也并不美好。李自成攻占北京后,他被捕并被处以斩首。尽管他曾一度以清官形象示人,但由于其背叛和手段,最终自食其果。陈演的种种行为,尤其是他在关键时刻的阻挠和背后操作,最终加速了大明的灭亡。朱由检死时才明白,自己的一手提拔的亲信,竟然是导致自己死亡的真正罪魁祸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