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
焦
北
川
当无人机在安昌河夜空勾勒出禹羌文化,当俄罗斯留学生跟着羌族姑娘学唱羌歌、体验羌绣,一拨国际学者与本土非遗传承人正围坐一堂,共话文化出海——
11月21日,新北川宾馆内,第四届中国(四川)国际熊猫消费节暨首届北川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季的核心活动之一,“中国羌年文韵北川”民俗嘉年华——羌年主题文化交流会如期举行。
交流会现场
这场由四川画报社联合多方主办的以“传承禹羌千年文脉,共绘交流新篇”为主题的羌族文化创新传播盛宴,汇聚了国际文化学者、高校代表、非遗传承人及政企嘉宾,以多元视角探讨羌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转化与国际传播,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发展注入新思考。
参会嘉宾
非遗保护
制度创新与实践深耕
“羌年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其保护传承之路正是北川的文化振兴之路。”北川羌族自治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徐明在致辞中,系统阐述了北川非遗保护的“三维实践”。作为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羌族文化核心传承区,北川以立法为基础,出台《北川羌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设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发展中心等专职机构,让非遗保护有法可依、有组织保障。
现场致辞
“本次交流会聚焦羌文化创新,是北川推动羌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步骤。”徐明表示,北川还以融合为径,培育108项非遗项目、243名非遗传承人,组建300余支文艺团队,将羌年文化融入中小学课程,打造7届海峡两岸大禹文化交流活动,让非遗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以创新为翼,升级羌族民俗博物馆,升级打造非遗传习所,建设19家羌族特色非遗工坊,打造羌年节庆、北川春晚、快乐乡音等特色活动,研发3000余种羌绣文创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让千年文脉在当代焕发新生。
羌绣传承人现场刺绣
嘉宾感受非遗
在新北川宾馆的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成果展现场,羌绣传承人带来的羌绣文创产品吸引了中外嘉宾驻足。从传统服饰上的羊角花纹,到融入现代设计的背包、饰品,印证了“活态传承”的生命力。
“我们不是把非遗放进博物馆,而是让它走进生活、走向市场。”一位羌绣传承人的话,恰是北川非遗保护的生动注脚——通过行业协会搭桥、文艺团队赋能、校园教育浸润,千年羌文化在当代生活中找到了坚实根基。
“围炉”畅谈
非遗创新
“共同体”构想与国际视野
“第一次看到羌族羊皮鼓表演时,我和学生们都被深深震撼了!”成都外国语学院中东欧语言学院团委书记杨鑫分享道,“我们学校今年共来了23名来自俄罗斯的留学生,我这次带了13名来到北川,到了之后就体验了羌绣,随后又感受了挥杆、羊皮鼓,还有文艺晚会上的大型羌歌羌舞,让我和学生们都彻底爱上了这片土地。”
他直言,作为高校教师,通过这样的互动形式,能够让国外学生和国内学生都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也能成为展示民族风采、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
嘉宾发言
在北川“中国羌年”期间,这些外国学子不仅深度体验了各项非遗项目,还成为羌文化国际传播的“临时代言人”。
一位俄罗斯留学生用略带生涩却饱含热情的中文说道:“昨天的活动我非常喜欢,我觉得羌族有很多我喜欢的特色。我们留学生参加了你们的羌年活动,一起玩耍,还品尝了中国的传统食物,我们都很喜欢,这是一次珍贵的文化相遇。”这种跨文化的情感共鸣,正是非遗国际传播的最好回应。
嘉宾发言
“羌族文化正迎来‘非遗出海’的黄金风口,但也面临着传播断层、协同不足的瓶颈。”西南科技大学教师、西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赵荣结合海外研究经历,提出了“非遗共同体”的创新构想。
她举例说明:“去年在萨尔瓦多,我穿着羌族服装参加中国大使馆举办的茶会,吸引了很多当地人关注,当地报纸还专门为我拍了照。他们之前根本不了解这种服装,却被深深吸引,纷纷问‘这是什么衣服’。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其实缺少一个向外宣传的有效出口。”她进一步分析,“目前‘一带一路’沿线的主要文化产品集中在瓷器和现代艺术,而我们的手工艺品还有很大的市场缺口。现在我们的非遗传承人大多是各自为战,缺少联合。”
赵荣以美国印第安部落的实践为借鉴:“我在美国访学时发现,很多印第安部落有技术联盟——不同部落的艺术家组成联盟,建立了‘第八代’旗舰店,把各个部落艺术家的作品转化为商品,每一件商品都承载着创作者的故事。”她直言,羌文化出海的关键在于文化共鸣:国外观众或许会惊叹羌绣的纹样之美,但如果他们只觉得“好看”,把羌绣的图案当成普通波纹,就很难产生持续的关注和购买欲望。只有让他们知道这是“云端上的民族”的象征,了解背后的文化深意,才能真正建立情感连接。她满怀期待地表示:“我也希望有一天能在米兰时装周上看到羌族元素的潮流设计,在纽约看到羌族风格的智能配饰。”
嘉宾发言
这一观点与博鳌非遗文旅产业发展大会秘书长张永林的思考不谋而合。“昨天晚上的晚会太精彩了!羌族的小伙子们跳舞特别有感染力,姑娘们的歌舞表演也让我印象深刻。我当时就跟身边人说,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唱响非遗、大地欢歌,让更多人参与到非遗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当中,这也是我们当初提出‘畅想未来大礼堂,畅想中国舞动世界’的核心愿景。”
基于此,张永林提出“发起产教融合共同体”的解决方案,直指“非遗传承的品牌建设、知识产权保护、产品创新、市场渠道四大痛点”,主张通过产学研协同“推动非遗文创落地转化”。
嘉宾发言
中国生产力策划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博鳌非遗文旅产业发展大会副秘书长聂品也分享了自己的所见所感:“我三个月内三次来到北川,了解到北川有‘喝三杯酒’的习俗,还知道羌族的吉祥数字是3。我和国家级非遗羌绣代表性传承人陈云珍老师以及我们的团队交流了很多方案,希望能为北川、为羌族文化的传播,做更多更实际、更落地的策划工作。”
在国际传播交流环节,嘉宾们用一句话向世界推介羌文化的发言更成为点睛之笔。赵荣说:“羌族文化与羊图腾紧密相关,羊角元素在羌族文化中随处可见。”杨鑫则对身边的留学生们说:“羌年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希望同学们一起做好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播者。”
参会外国朋友
文旅融合
场景创新与价值转化
交流会的核心共识指向“活态传承”——让非遗从博物馆走进生活,从文化符号转化为消费动能。这一理念与本次国际熊猫消费节的初衷高度契合,北川早已在文旅融合领域展开多维探索。
活动期间,与交流会相呼应的“云游北川”线上线下体验同步推进,各种非遗体验项目遍布新县城各处,形成“线上引流、线下消费”的联动场景;“云境北川”星空露营将非遗展演与自然景观相结合,草地音乐会与羌歌传唱相映成趣;四条“乐游北川”精品旅游线路中,“羌年民俗・非遗传承”体验之旅已成为游客首选,而“羌年之旅”巡航大熊猫国家公园活动,更让100所高校大学生沉浸式感受非遗与生态的共生之美。
与传承人现场交流
“要想了解羌族文化,就常到北川来。”张友明的一句话道出了文旅融合的真谛。北川通过将羌年主题文化交流会与消费季活动深度绑定,让文化交流成果直接转化为文旅消费动力:羌服千人秀、传统婚俗沉浸式体验、沙朗篝火狂欢等活动,既展示了非遗的活态魅力,又构建了“体验—消费—传播”的闭环。
四川画报社主导的“安逸走北川”抖音生活季,通过网红代言、直播带货等形式,让羌绣文创、北川好物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嘉宾合影
文化为桥
以开放姿态连接世界
当天的交流会上,中国非遗保护协会秘书处研究部负责人苗丽燕,以及四川省非遗保护协会副会长、党支部书记、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郭桂玲,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四川省非遗保护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羌学学会创会会长刘志荣,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副院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艺术教育实践基地”负责人何洋托美次仁等嘉宾共同见证了这场文化对话。
从徐明副县长阐述的制度保障,到赵荣、张永林提出的创新构想;从杨鑫与俄罗斯留学生带来的国际视角,到聂品践行的落地策划,羌年主题文化交流会不仅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更是北川以开放姿态连接世界的宣言。
传承人关注非遗发展
正如徐明所言,北川将以此次交流会为契机,“与各方携手在非遗数字化保护、文创开发、文旅融合等领域深化合作,让羌族文化既扎根本土,又拥抱世界,为更有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文化强省建设贡献北川力量”。
而四川画报社也将继续发挥媒体优势,记录非遗传承的北川实践,传播文旅融合的创新成果,让这座“中国羌城”的文化魅力,通过文字、影像走向全国、拥抱世界。千年羌年,正以人类非遗之名,在传承中创新,在开放中共生,书写着文旅兴县与文化强省的崭新篇章。
文/何建 王嘉睿
图/四川画报记者 陈俊汐 马敬滨
编辑/陈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