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话题,很多人可能会说:嫡子就是指正室所生的儿子。比如杨广的母亲是独孤皇后,李世民的母亲是太穆皇后,李治的母亲是长孙皇后,都是他们父亲的原配夫人,那么他们怎么可能是庶子呢?
其实,隋唐时期对“嫡子”和“庶子”的定义和现代不同。我们现在的理解方式并不完全适用于当时的社会结构。这一点,可以通过史料找到确凿的证据。
隋文帝杨坚继位后,最初立独孤皇后的长子杨勇为太子。然而,杨广这个次子却不甘心,决定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手段,最终使得隋文帝废除了杨勇,立他为新的太子。房玄龄当时目睹了这一切,悄悄地对父亲说:“隋帝本无功德,但诳惑黔黎,不为后嗣长计,混诸嫡庶……不足保全家国。”这段话出自《旧唐书》中的房玄龄列传。意思是,隋文帝废除杨勇,立杨广为太子,实际上是一种混淆嫡庶关系的做法。房玄龄认为,杨广虽然是独孤皇后的儿子,但他依然属于庶子。
另外,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也曾遇到类似的情况。他立长孙皇后的长子李承乾为太子,但他偏爱次子李泰,一度有意废除李承乾,改立李泰为太子。大臣们多次劝谏,尤其是褚遂良,他一再提醒李世民,李泰是庶子,李承乾是嫡子,不能轻易混淆嫡庶的区别。褚遂良说道:“知有国家者,必有嫡庶,庶子虽爱,不得过嫡子。”这番话的意思是,李世民无论如何宠爱庶子李泰,都不能让他凌驾于嫡子李承乾之上。
即便如此,李世民依旧倾向于立李泰,他在魏征病重时探访时向魏征承诺:“我儿虽患脚,犹是长嫡。岂可舍嫡立庶乎。”李世民意思是,虽然李承乾有残疾,但他依然是嫡长子,废除李承乾立李泰是不合适的。褚遂良事后总结经验时,也批评道:“陛下昔立承乾为太子,而复宠爱魏王,礼数或有逾于承乾者,良由嫡庶不分,所以至此。”在这段话里,李泰依然被明确视为庶子。
从这些事例来看,杨广和李泰虽然是正妻所生的儿子,但在隋唐时期的社会结构下,他们依然被视为庶子。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杨广是独孤皇后的儿子,李泰是长孙皇后的儿子,他们怎么会被称为庶子呢?
这就回到了“嫡子”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在现代社会中,嫡子通常是指正妻所生的儿子,但在隋唐时期,“嫡子”更多是指那个有资格继承家业的儿子。根据“嫡长子继承制”,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自然是继承家业的人,因此他才被称为嫡子。而正妻所生的其他儿子,以及妾所生的儿子,则无继承权,均被称为庶子。这里的“嫡”与继承权密切相关,并不是单纯指正妻所生。
这一点可以通过唐玄宗的孙子广平王李俶的情况来说明。李俶的父亲李亨并非唐玄宗的皇后所生,但由于李亨是太子,而李俶是李亨的长子,所以李俶自然被视为唐玄宗的嫡长孙,尽管他并非太子妃所生。
清朝的《皇朝经世文编》也对嫡庶的划分做过探讨,指出古人对嫡庶之分非常严格,即使是嫡母所生的次子,也不能视为嫡子,而是庶子。正如书中所说:“夫古人之子嫡庶也,谨而严,即嫡母之次子,概同于庶孽。”
从这段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隋唐时期的“嫡”和“庶”并不仅仅是根据母亲的身份来区分,而是与继承权紧密相关。所以,尽管杨广是独孤皇后的次子,李世民是太穆皇后的次子,李治是长孙皇后的第三子,在隋唐人眼中,他们的身份依然是庶子而非嫡子。
至于现代人对“嫡子”的理解,虽然我们现在普遍认为正妻所生的所有儿子都是嫡子,这并不算完全错误。因为随着时代变迁,各个朝代对嫡庶的理解不同。在明朝,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多次提到“次嫡子”“次嫡子及庶子”的字眼,这表明在明朝,正妻所生的所有儿子都被视为嫡子。
因此,回过头来看,隋唐时期对嫡庶的理解与明朝之后发生了显著变化。若以隋唐的标准,杨广、李世民、李治都属于庶子,但根据后来的标准,按照明朝的解释,他们也可以被视为嫡子。然而,若是在历史影视剧和小说中,还是应当遵循当时的历史事实,准确反映嫡庶的差别。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不必过于拘泥,但在历史作品中,准确考据历史细节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影视剧和小说中更应当严谨处理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