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中,他是唯一一位国民党中将,且深受蒋介石的信任。令人意外的是,尽管他历经千辛万苦跟随红军完成了长征的艰难征途,但不久后他却选择重返国民党行列。那么,蒋介石对于这一转变有何反应?而这位曾经的战将最终又是怎样的结局呢?
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在任弼时、贺龙、萧克、王震等将领的指挥下,从湖南桑植出发,开始了长征。在这支队伍中,有一位骑着枣红色骡子的特殊人物,他就是原国民党湘鄂川黔“剿匪”第一纵队司令兼第四十一师的中将师长张振汉。
张振汉早年考入北洋军阀创办的陆军学校,后进入保定军校炮兵科第三期,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和战术教育。1924年,他被任命为奉军连长,在此期间曾参与徐树铮领导下的外蒙古独立谈判,之后他加入了革命军队,投身北伐战争。
1928年,张振汉先后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十八军第一四二旅第二八三团团长、第一四二旅旅长。特别是在1930年的中原大战中,他带领部队参加了冯玉祥与阎锡山的战斗,取得了显著战果,因此深得蒋介石赏识。1931年,张振汉被任命为第四十一师师长,晋升为中将。
1935年初,蒋介石面临着“围剿”中央红军屡战屡败的困境,同时又担忧贺龙的红二军团和萧克的红六军团会与中央红军会合,便紧急调集了六路纵队,总兵力达到11万人,企图彻底消灭“萧贺匪部”。张振汉负责指挥与红军的激烈战斗,在洪湖一带与红军展开了多次交锋。
1935年6月,张振汉奉命参与湘鄂地区的“围剿”行动,并与贺龙部队在忠堡展开激战,最终不幸被红军俘虏。令人意外的是,红军没有将他处决,而是经过贺龙、任弼时、萧克等高级将领商议后,决定善待张振汉。红军为他提供了较好的医疗保障,并给予他军团级待遇,包括骑马和配备勤务兵。
张振汉很快被安排在红军学校担任高级班的战术教官。令他更加意外的是,红军的高级将领,如萧克、王震等,常常到课堂上旁听。一次,张振汉授课时,某些学员提出反对意见,萧克当场严肃批评,并问道:“迫击炮应该如何射击才能准确打击目标?”几位学员无法回答,萧克立正向张振汉敬礼,请他解答。张振汉顺利地为大家做出了详尽的解答,这一事件让他深受感动,亦增强了他在红军中的地位。
渐渐地,张振汉被红军的政策和将领的风度所打动,对自己的过往充满了愧疚。为了弥补过去,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军事知识和战斗经验贡献给了红军。一天,红军进攻龙山县城,久攻不下。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张振汉凭借其炮兵的专业知识,在极为有限的条件下成功发射迫击炮,摧毁了两座敌方碉堡,立下赫赫战功。
1935年9月,张振汉随红军从桑植的刘家坪出发,开始了漫长的长征。在长征途中,红军为他提供了军团级待遇,配备了骡汉作为坐骑,并有专门的勤务人员照料其生活。长征结束后,张振汉受到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的热情接见。
西安事变后,国共双方实现了第二次合作。1937年秋,毛泽东邀请张振汉前往枣园,希望他能够利用自己在国民党和保定军校的社会关系,回到国民党阵营,继续为革命事业做出贡献。张振汉毅然接受了这一使命,于1937年7月从延安出发,经西安返回汉口。然而,这一消息震动了国民党,蒋介石得知张振汉从毛泽东处安全归来后,勃然大怒,命令对他“格杀勿论”。
经过军政高层20余人的联名力保,蒋介石才最终同意免除张振汉的死刑,但严令他不得再担任国民党军政重要职务。虽然张振汉逃过了生死之劫,但他清楚地意识到,亲自上战场抗日的愿望已经不再可能实现,而他更应该投身于另一条战线,为共产党的事业以及民族的未来继续奋斗。
1938年,张振汉携家人前往重庆,以商人身份为掩护,继续为共产党提供帮助。他在重庆积极宣传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并联络爱国人士共同抗日。同时,张振汉还接受了周恩来的指示,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执行中共的秘密任务。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振汉带着全家迁至上海,参与配合解放全中国的任务,展开对国民党高层的策反工作。1949年长沙解放后,张振汉被任命为湖南省人民代表、湖南省政协常委、长沙市工商联主任委员等职务。
从延安走到长沙解放的12年间,张振汉因战事与工作的需要,辗转于汉口、重庆、上海、长沙等地。虽然他没有正式加入共产党,但他从未停止为党和革命事业尽心尽力地工作。1956年,张振汉被调到北京,参与全国政协工作,并先后担任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作为民革中央委员,他在国家统一和新中国建设事业中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