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国军已处于风雨飘摇的境地。解放军先后解放了北京、天津等重要城市,接着百万雄师渡江,迅速解放了上海、南京等战略要地。作为江浙沪的核心地区,这一连串胜利无疑对国军是致命的打击。与此同时,国民党高层的部分将领,意识到局势难以挽回,开始为自己的未来寻找出路。
其中,宋希濂和胡宗南便是其中的关键人物。他们策划了一项“完美”的逃亡计划,打算带领一部分部队撤退。然而,当他们将这一计划呈报给蒋介石时,老蒋一口回绝了这个提案。宋希濂晚年回忆时曾感慨:“若不是老蒋当时否定了这一计划,后果真是不堪设想。”这一计划为何如此关键?对于中国而言,这无疑是一件幸事。
宋希濂生于1907年,正值社会动荡之时,也是在新旧交替的历史转折点。正如古语所说,“乱世出英雄”,这个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宋希濂的家境相当富裕,出生在湖南湘乡的一个农民家庭,得天独厚的家庭背景使他从小便受到良好的教育。更为难得的是,宋希濂的父母开明,认为知识远比从事农活更为重要,因此他在很小的时候便被送往私塾学习。
宋希濂的父亲也非常重视教育,早早地教他识字算账,这使得他在私塾中游刃有余。他在这段求学经历中深受革命浪潮的影响,并参与到当时风起云涌的爱国运动中,怀揣着对国家未来的责任感,投身于寻求救国的事业。
黄埔军校成立后,宋希濂毫不犹豫地南下参加考试,并顺利入学。在军校期间,他不仅学习了大量的军事知识与技能,还深刻认识到,唯有通过革命才能拯救危难中的中国。在黄埔军校,他结识了陈赓大将,彼此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经过陈赓的介绍,宋希濂于192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然而,随着中山舰事件的发生,他最终选择了退出党组织。从那时起,陈赓和宋希濂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宋希濂随蒋介石参加了北伐战争。凭借在黄埔军校的优异表现和在战场上的突出战功,他迅速晋升为二团二营四连的上尉连长。北伐战争初期,国军士气高涨,迅速占领了中国半壁江山。就在这种大好形势下,蒋介石却发动了政变,实施所谓的“清党”行动,给中国共产党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宋希濂在这期间,亲手抓捕并残害了许多共产党人员。在一次抓捕中,他抓到了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瞿秋白,并曾试图说服他加入国军阵营,但瞿秋白拒绝了他。最终,宋希濂只能将瞿秋白交给蒋介石,而老蒋下令让他执行处决。面对这个命令,宋希濂心中充满了痛苦,但不得不照办。多年后,宋希濂在回忆时表示:“这是我人生中的一大憾事。”
抗日战争爆发后,宋希濂被任命率部奔赴上海参加淞沪会战。上海作为当时中国最繁荣的城市之一,日军在卢沟桥事变后加紧了对上海的威胁。1937年8月,日军占领了上海的虹桥机场,并发起了进一步的挑衅。面对这一挑衅,宋希濂和他的部队迎接了日军的挑战。尽管国军兵力仅为五万人,但他们却要面对装备精良、人数众多的日军。在接下来的三天激战中,尽管国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甚至导致88师的旅长黄梅兴阵亡,然而,宋希濂领导的36师依然成功打破了日军的战略计划,迫使敌军撤回战舰,最终获得了胜利。
随着解放战争的爆发,解放军百万大军渡江,逼近国民党控制区。宋希濂此时被任命为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负责保卫四川。他接到蒋介石的命令后,迅速进行了防守部署,并亲自前往重庆与西南军政长官张群商讨军事事宜。正当宋希濂准备赴重庆时,他接到了胡宗南的电话,两人会面商讨未来的应对策略。
胡宗南和宋希濂同为黄埔军校的校友,两人深知当前国军形势严峻,遂开始为未来的局势做打算。两人讨论了三个问题:一是是否会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二是国军是否有能力在四川与解放军决战;三是蒋介石是否能保持国军在东南沿海的阵地,或者是否会被迫流亡。宋希濂提出了“退守滇缅”的战略,他认为由于西南地区的国军大多是地方征兵,缺乏训练和作战经验,难以抵挡解放军的攻势。因此,他建议将精锐部队撤至滇西地区,并在必要时通过缅甸进行反扑。
然而,胡宗南和宋希濂的计划却遭到了蒋介石的强烈反对。蒋介石痛斥他们只想着逃避,而不是与解放军正面作战,最终这一计划被否决。随后,解放军在二野的攻势下,仅用不到两个月便解放了四个省,而蒋介石不得不率领国军撤退至台湾。最终,胡宗南和宋希濂等人被关押在功德林监狱进行改造。宋希濂在回忆中感叹:“如果国军30万大军能够按计划退往滇缅,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解放战争的胜利后,滇缅地区可能成为中国的新隐患,扰乱边境治安,对国家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因此,蒋介石的拒绝决策,最终也成了新中国的一大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