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4月下旬,辽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肖华正在指挥第三纵队与国民党军队激烈作战,抵抗敌军对本溪的疯狂进攻。在这一天,战斗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但肖华却显得情绪低落,坐在椅子上沉默许久,显得心事重重,身边的参谋们都不太明白发生了什么。
有一名胆大的参谋忍不住问道:“司令,您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已经连续几天在前线,可能没得到过好好休息,要不要稍微休息一会?”肖华听后轻轻摆了摆手,接着低声说道:“博古同志是我的救命恩人。”
这一句话让周围的人都愣住了。参谋们本来关心的是肖华是否身体不适,怎么突然提到博古是他的救命恩人,似乎没有直接关系。看着大家的疑惑,肖华终于解释道,告诉大家一个令人悲痛的消息:就在几天前,一架从重庆飞往延安的飞机发生了事故,机上包括叶挺、邓发、博古等我党我军的重要领导人,全部不幸遇难。
这时,大家才明白,肖华的情绪低落原来是因为这场空难,毕竟,机上的人都是党和军队的重要人物,而这场事故给我党我军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更重要的是,肖华所称的“救命恩人”博古,正是这次空难中的牺牲者。肖华的难过,不仅是因为博古的牺牲,更因为他曾经亲身经历过博古的救命之恩。
说起这个救命之恩,很多人可能会觉得疑惑。毕竟,博古曾担任党的最高领导,而肖华那时还只有十几岁,似乎两人并没有太多的交集。那么,肖华为何称博古为救命恩人呢?这个故事要追溯到红军时期。
在第五次反“围剿”期间,国民党空军对中央苏区展开了猛烈的轰炸。有一天,一颗未爆炸的炸弹掉落在我军阵地上,这颗炸弹本身并未爆炸,但却是兵工厂急需的样品。为了能制造类似的炸弹,军队决定保留这颗哑弹。
这颗哑弹的发现发生在晚上,拆弹和运输的过程十分危险。此时,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下达了严格的命令:保卫部门必须妥善看管这颗哑弹,禁止任何人接近,违者一律枪毙。李德当时是红军的最高军事指挥员,命令显得十分权威。
然而,肖华当时年仅17岁,已经担任少共国际师的政委。对这颗掉落的炸弹非常好奇,趁着大家不注意时,他偷偷靠近了这颗哑弹,想要看看它的样子。结果,他被保卫局的执勤人员发现并追了上来。肖华当时撒腿就跑,尽管没被抓住,但最终还是被仔细排查出来。
按照李德的命令,肖华触犯了禁令,保卫局决定执行枪毙命令。第二天,肖华被押往刑场。但在路上,肖华恰巧遇到了博古。博古看到是肖华,便立刻询问发生了什么事。保卫局的人员告诉博古,肖华违反了禁令,靠近了哑弹,现在要执行枪决。
博古听后,非常生气。他知道肖华还是个年轻人,对炸弹充满了好奇,而且并没有造成什么实际的损害,为什么要为了这件小事而枪毙一个年轻人?博古立即指示保卫局,不能盲目执行命令,要考虑到革命的实际情况,正值战争时期,许多人才都是不可或缺的,肖华的行为并不严重。博古要求保卫局立即释放肖华。
由于博古的命令,保卫局只得听从,并立即释放了肖华。可以说,肖华在生命危险的时刻得到了博古的救命之恩。因此,肖华一直将博古视为自己的救命恩人。
当肖华在辽东听闻叶挺、邓发、博古等人因空难而不幸牺牲的消息时,感到无比痛心。毕竟,这些都是我党我军的功勋人物,他们的牺牲令人深感惋惜。尤其是博古,正是他曾在肖华面临生死关头时伸出了援手。肖华的心情一直处于低落状态,久久未能振作。
在延安为牺牲的同志们举行追悼会时,肖华特地托人献上了花圈,以表达自己对博古的纪念与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