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摄政期间,天下有“四大罪人”,分别是共工、驩兜、三苗与鲧。舜对这四个罪族进行了流放和迁徙,但唯独对鲧下了死刑。鲧是大禹的父亲,舜为何要亲手处死鲧而非其他罪人,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至舜晚年,他决定“乃豫荐禹于天”,将大禹推荐给了上天,这意味着舜选择了大禹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帝舜去世后,大禹继位成为新的帝王,这一过程通常被称作“禅让”。然而,问题随之而来:尽管舜和大禹都以高尚的道德标准著称,但舜是否真心愿意将帝位传给大禹?更重要的是,舜是否能相信大禹不会对自己心存报复之心呢?史书上早已有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虽然这些回答隐藏得较深,但细细研读,依然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深藏的政治角力和权谋之争。
《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这段话有两种解读方式。其一,认为大禹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心怀天下,致力于治水,连回家看一眼的时间都不愿浪费;其二,考虑到鲧的死因及禹家族曾是“四大罪人”之一,大禹害怕给别人留下把柄,担心舜认为自己治水不尽力,所以连家门口也不敢靠近。第一种解读虽然表面上合乎情理,但也有些理想化,毕竟走到家门口总有时间稍作停留,而司马迁可能只是想突出大禹为治水的敬业精神。第二种解读似乎更为合理,鲧在治水九年虽未见成效,但他辛苦劳累,舜却决定处死鲧,因此有理由推测舜可能有打压鲧族的意图。
当然,这只是推测。实际上,随着大禹治水的成功,政治局势发生了更多的变化,给了我们更明确的信号。正如“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所言,即使在一个政治清朗的时代,内部也常常充满了派系斗争,甚至最高领导人还需要提防地方强大势力的威胁。关于帝舜时代的政局,虽然无法直接考证,但他与伯益的关系显然值得深思。
《五帝本纪》中提到,舜“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所谓“变”指的正是要改变、教化东夷。而要实现这一点,舜显然需要使用一定的武力手段。经过一番手段后,东夷的伯益最终成为了大禹治水的助手。值得注意的是,“以变东夷”表明东夷在舜眼中是蛮荒之地,而伯益能辅佐大禹治水,是否可以理解为伯益是大禹精心挖掘的人才?也有可能,大禹曾对伯益有知遇之恩?
帝舜继位后,显然对伯益格外重视,这也许可以揭示舜禹之间并非完全和谐的关系。首先,舜并没有将女儿嫁给大禹,而是将姚姓之女嫁给了伯益,这显然是一次政治联姻。帝舜此举显然是在拉拢伯益,增强自己的政治支持。其次,舜赋予伯益重任,任命其为虞官,主管山川林泽等事务。在秦汉时期,虞官一职由“少府”取而代之,清代则有“都虞司”,专门管理皇家财产。因此,舜的举动表明,他确实在对伯益进行重用。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伯益原名“大费”,被任命为虞官后,舜赐予他“伯益”的新名,其中“伯”意味着他在部族中的领导地位,而“益”则代表他卓越的工作表现。大禹亦被赋予“伯禹”的尊号,两者的政治地位几乎平等。同时,舜还赐给伯益嬴姓,这是舜为数不多的赐姓之一。因此,这一系列举动显示出帝舜可能在通过拉拢伯益,分化大禹的势力。
对于大禹与帝舜的关系,史书中还有两段非常关键的记载。首先,帝舜在61岁时继位,但在100岁时进行南巡狩猎,并在苍梧之野去世,葬于江南九疑。百岁高龄的帝舜为何还进行南巡狩猎?这显然违反了常理,有人推测舜可能是被流放,甚至是为了逃命。其次,大禹继位后,帝舜心腹的伯益并没有失势,且后期甚至成为了大禹的支持者。伯益最终被大禹禅位,这一切似乎暗示了舜和禹之间的政治博弈,并非如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平静。
总之,通过这些史实的记载,可以看出舜禹之间的关系并不和谐,两者之间充满了政治对立,互相防备。舜、尧、禹之间的权力更替可能远比我们所理解的更加复杂,舜的死因以及大禹的继位背后,或许有着更深层次的政治斗争。“舜逼尧,禹逼舜”也许是更加接近历史真相的解释,这或许正是大禹能够最终继位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