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欧洲在处理对华关系中的策略似乎走进了一个“黑暗森林”,冯德莱恩所推行的“去中国风险”战略不仅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反而让欧盟苦涩地意识到自身在全球经济中被动的局面。
最近的一组数据显示,这一战略的失败愈发显而易见:2024年10月至2025年10月这段时间内,中国对欧洲的贸易顺差预计将达到3100亿美元,而对美国则为3020亿美元,这意味着“中欧”的贸易关系首次超越“中美”。这并不仅仅是数字的游戏,更是一种深刻的地缘经济警示。

过去几十年里,中国与美国的经济关系一直是全球最重要的贸易格局之一,而如今,随着中国对欧贸易逆差的扩大,欧洲发现自己正身处一场自我设限的交易战中。冯德莱恩与欧盟试图通过去中国化来振兴自身的制造业,然而真实的经济数据却向我们昭示着这种政策的脆弱。
根据中国海关的数据,自2019年起,中国对欧洲的贸易顺差持续上升,短短几年间几乎翻了一番。面对这一冷冰冰的现实,欧洲诸国无不感受到一股深深的危机感。有人甚至将这一现象归咎于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试图把责任推到外部环境上,以为这样可以掩盖自身政策失误的本质,但这几乎是“掩耳盗铃”。

事实上,真正导致这种逆差的原因更复杂。毫无疑问,美国的贸易政策影响了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但这也意味着更多的中国货物涌入欧洲市场,欧盟的应对措施反而成为了助推器。从统计数字来看,中国的出口始终保持增长,反观那些高高在上的“去风险”政策,则如同在刀尖上跳舞,随时可能因失去平衡而跌得粉碎。
在这条看似简单的“去风险”政策下,其实隐藏着众多复杂的利益博弈。一方面,欧盟内部对华策略并非一致,一些国家仍旧坚持与中国的合作,认为这将有助于提高欧洲的工业能力和竞争力。比如,匈牙利在过去五年中吸引了超过200亿欧元的电动汽车投资,其中大部分来自中国企业的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匈牙利还将在当地建立首家中国品牌汽车工厂,这无疑是对欧盟整体战略的一次“背叛”。这种来自不同成员国的声音表明,欧洲想要形成统一的对华政策远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
另一方面,德国等大国的企业其实并不支持“去风险”战略。德国的汽车制造商们心知肚明,减少与中国的合作只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德国副总理不久前访问中国时便表示,希望加强两国间的经济交流,这是对“去风险”政策得失的一种明确否定。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企业更关注的始终是利润与合作的潜力,而非政治与意识形态的对立。市场的力量往往会压倒那些空洞的口号,面对眼前的经济现实,企业高层的决策者们明智地选择了与中国继续维持深度的合作。
谈及欧洲的制造业复兴,这一目标的实现难度远超许多欧盟领导人的预期。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冲突使得能源成本飙升,给本已脆弱的欧洲经济再添重压。

以德国为例,在失去俄罗斯廉价天然气供应之后,电力价格直线上升,2024年的平均电价居然比能源危机前还要高出不少。民生与制造业因电价上涨遭受重创,欧盟要想实现“去依赖”的目标,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
即使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德国车企仍选择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这表明其对于市场前景的乐观也是对政策无谓性的直接挑战。德国大型企业接受了市场规律的洗礼,决定不再听从政治上的干扰,而是坚定地推进与中国的合作。这种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灵活应变,才是未来成功的关键。
上一篇:高市早苗启程飞赴G20,日媒疯炒中日接触,碰瓷外交算计昭然若揭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