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5年,秦始皇召见了自己年仅16岁的长女华阳公主,命她前去迎接70岁的老将王翦。不曾想,这王翦一见到华阳公主,便毫不犹豫地将她拉进了婚房。所谓的“婚房”其实不过是荒凉的郊外临时搭建的帐篷,两人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完成了合卺礼,正式成婚。
那么,秦始皇为何要将年仅16岁的女儿嫁给一位70岁的老人呢?这一切的背后,实际上与年轻的主帅李信的一次惨败密切相关。
01
早在秦始皇统一魏国后,剩下的燕、代、齐、楚四国中,楚国的实力最为强劲。如果能够灭楚,天下统一也就水到渠成。起初,秦始皇派遣了年轻的李信和蒙恬担任主帅,两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各领一军出征楚国。
然而,楚国的统帅却是西楚霸王项羽的爷爷——项燕,西楚名将之一。刚开始时,李信和蒙恬一度占据优势,节节胜利,信心满满。但他们太过轻敌,没意识到项燕早已做好了后手。当李信高兴地准备和蒙恬会师时,楚军的精锐突然从后方发起追击,秦军在消耗过大、补给不足的情况下,陷入困境,最终大败而归。
秦始皇大为震怒,认为李信经验不足,指挥失误,决定换用老将王翦,重新策划伐楚战役。
02
于是,秦始皇亲自驾车前往频阳,恳请王翦出任主帅。王翦推辞称自己身体不佳,请求皇帝另选他人。然而,王翦的心情也不难理解,因为他此前曾与秦始皇在选将问题上产生过分歧。
在一次选将时,秦始皇先召见了李信,询问伐楚需要多少兵力,李信回答需要20万人。秦始皇考虑片刻后,又召见了王翦,问了同样的问题,王翦则答道需要60万人。秦始皇听后,感叹年少的李信只需要20万人,而老将王翦却需要60万人。王翦心中不快,生气地表示自己多年的征战让身体多有病痛,想要告老还乡。秦始皇听后,便同意了。
03
或许你会问,秦始皇为什么会青睐李信呢?其实,早在公元前227年,燕国的太子丹策划了刺杀秦王的事件,尽管荆轲刺杀失败,但燕国与太子丹却逍遥法外。秦始皇愤怒不已,下令王翦带领10万大军讨伐燕国。王翦迅速攻陷燕都蓟城,燕王喜和太子丹只能逃往辽东。辽东寒冷刺骨,行军艰难,王翦决定暂时停止追击,给秦始皇报捷后,命令军队休整,等待春暖花开再战。
然而,年轻气盛的李信却坚持要追击,他愤愤然立下军令状:“必得太子丹首级!”最后,王翦无奈答应了他,李信带着3000精兵出发。令人惊讶的是,李信不仅成功追击,还亲自带回了太子丹的首级。李信的勇猛和王翦的稳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04
然而,李信虽然勇猛,却仍然经验不足,未能识破项燕的计策,导致最终惨败。因此,秦始皇再次向王翦求助,王翦答应了他的请求,但他也补充道,要灭楚,必须要60万大军才行。
秦始皇很快就将帅印交给了王翦,三天后,王翦带领大军出发。可是,刚走没多久,他便接到了秦始皇的旨意——命他迎娶华阳公主。公主的婚事,成了王翦任务的一部分。她静静等待在王翦的必经之地,两人在此成婚。王翦娶了公主,成为了秦始皇的女婿,带着喜悦踏上了伐楚的征程。
05
然而,王翦在战前不断请求秦始皇提供更多的资源,如良田和宅院。秦始皇每次都慷慨应允,认为王翦有所需求反而比没有要求更为可贵。虽然年已70的王翦,他又如何能够率领60万大军攻破楚国呢?
楚国得知秦国出兵60万后,十分震惊,立刻召集了所有兵员准备迎战。谁料,王翦却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战术,他并没有按照常规兵分几路攻楚,而是将60万大军驻扎在楚国边境,像是在露营一样搭起了帐篷,日子过得悠闲自在,既不进攻,也不撤军。楚军看到这一幕,心里焦急却又无可奈何。
秦始皇得知此事后,心中也有些急躁,认为如此拖延下去将浪费大量粮草。最终,丞相李斯安慰秦始皇:“王翦定然有自己的战略意图,皇帝不必焦虑。”
果然,王翦没有白白消耗时间,直到秋收时节,楚国的军队因为长期驻守无法进行秋收而陷入困境。楚军决定撤退,而王翦趁机指挥秦军追击,最终大败楚军,楚国的将领项燕死于乱军之中,楚王也被斩杀,秦国最终成功灭楚。
06
王翦凭借老谋深算的战略,帮助秦始皇实现了伐楚的胜利,他的作用不可小觑。而华阳公主的牺牲,虽然没有被历史所承认,却也是秦朝统一大业的一部分。她并没有选择的权利,若有选择,她或许不会希望自己沦为父亲政治筹码中的一颗棋子。然而,尽管她失去了个人的幸福,却为秦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的无声付出,和那些在战场上征战的将士一样,功不可没。遗憾的是,无论是她的父亲秦始皇,还是历史的书写者,都没有给予她应有的认可。她的故事,是一段悲壮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