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0日
睡眠与他的孪生兄弟死亡(1874年约翰·威廉·沃特豪斯绘)/维基共享资源
人类对睡眠的需求亘古不变。
作者:阿里安娜·赫芬顿
Thrive Global创始人兼CEO
睡眠正迎来它的高光时刻——更准确地说,是在遮光窗帘紧闭、室温维持在15-19摄氏度、所有电子设备被请出卧室、或许还有白噪音机轻声嗡鸣的黑暗房间里绽放光芒。
除非你严重缺觉,否则不可能忽视这场睡眠革命。随处可见关于睡眠益处与缺觉危害的文章,各种助眠技巧和设备层出不穷。我们《赫芬顿邮报》八年来始终倡导睡眠的重要性。
尽管人类对睡眠的需求永恒不变,但对其认知却历经巨变。如今我们正在修复这种疏离关系,特别是近二十年来科学验证了许多关于睡眠的古老智慧。
现代成功学曾贬低睡眠的价值,现在又重新重视它——但往往出于功利目的。在科学家持续揭示睡眠生物机制的同时,我们更应重拾每晚安眠带来的深层自我连接。
《雅各之梦》,乔治·瓦萨里二世(1511-1574)绘/沃尔特斯艺术博物馆,知识共享
这正是古人崇敬睡眠的原因。自有文字记载起,睡眠与梦境就在所有宗教中扮演神圣的超越性桥梁。《创世纪》28章记载,上帝在雅各梦中显现:
"他拾起那地方的石头枕在头下,躺卧睡了。梦见一个梯子立在地上,梯子的头顶着天,有神的使者在梯子上上去下来。耶和华站在梯子以上..."
公元前800年起,古埃及人就建造伊西斯神庙解读梦境。希腊罗马人也崇拜睡神修普诺斯及其罗马化身索莫纳斯。
正如大卫·兰德尔在《梦乡:睡眠奇异科学历险记》中所写,希腊人视睡眠为生死之间的过渡状态——睡神的孪生兄弟正是死神塔纳托斯。或许我对睡眠的痴迷就刻在希腊基因里。
虚构的公元1832年阿尔克迈翁铜章/维基共享资源
最早关于睡眠的科学理论可追溯至公元前500-450年。希腊医师阿尔克迈翁提出,睡眠是体表血液流向内脏所致。
百年后亚里士多德认为睡眠是"感知中枢的必要休止,以实现自我保存"。虽然后半句颇具先见之明,但他对"休止"的理解有误。
梦境比睡眠更神秘。直到启蒙时代,解梦权才从祭司阶层下放。17世纪初,科学家路易·费迪南德·阿尔弗雷德·莫里和圣丹尼斯侯爵开创了知识阶层记录梦境的先河。
值得注意的是,古人将睡眠分为两个时段。《奥德赛》中提到的"第一睡眠"后,人们会进行社交、音乐或性爱等休闲活动。中世纪欧洲人珍视这段清醒时光,认为"思绪与梦境在此交融"(凯特·达夫《睡眠的秘密生活》)。
雅典娜探望睡梦中的奥德修斯' / 公共领域
工业革命与人工照明的普及终结了这种睡眠模式。1807年伦敦率先使用煤气路灯,1879年爱迪生发明量产白炽灯。睡眠从神圣仪式沦为懒惰象征,坚持传统作息者被斥为"不适应工业时代的落伍者"。
当被问及所需睡眠时间,拿破仑曾说:"男人六小时,女人七小时,傻子八小时。"若他选择"傻子"的睡眠量,滑铁卢战役或许会是另种结局。
随着工时延长,六小时睡眠都成奢望。这催生了早期工人运动:1817年罗伯特·欧文提出"八小时劳动,八小时娱乐,八小时休息"的口号。1867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痛陈:"资本主义将劳动者的恢复性睡眠压缩至绝对疲惫所需的麻木时长。"
直到1926年,福特才率先在美国实行八小时工作制。但今天,即便睡眠价值被重估,四十小时工作制对许多人仍是奢望。
尽管睡眠遭贬抑,人类对梦境的痴迷不减。1900年弗洛伊德出版《梦的解析》,将梦境视为被压抑欲望的象征。他的学生荣格则提出集体无意识理论,认为梦境是连接人类共通心理的通道。我始终更偏爱荣格1963年的自传《回忆、梦、思考》。
威廉-亨利-布鲁克创作的罗伯特-欧文肖像,1834 年。/ 国家肖像画廊、维基共享资源提供
1925年,现代睡眠研究之父纳撒尼尔·克莱特曼在芝加哥大学建立首个睡眠实验室。1953年他与学生发现快速眼动睡眠。1970年代首本睡眠医学期刊创刊,1990年代美国已有200多家睡眠诊疗中心。
但我们对睡眠了解越深,却越难获得充足睡眠。1903年问世的首款安眠药巴比妥迅速风靡,到1930年美国年消耗量超10亿粒。如今美国每年开出6000万张安眠药处方,睡眠产业规模达320亿美元。
纳撒尼尔-克莱特曼博士
最新研究揭示了睡眠对记忆巩固、学习能力、创造力及情绪调节的关键作用。睡眠不足会导致认知能力降至醉酒水平,增加心脏病风险,甚至形成虚假记忆。加州大学研究发现,多睡一小时能提升16%收入效应,相当于多受一年教育。
酒店业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威斯汀酒店与Lark科技合作推出"睡眠监测设备租赁计划",其"天梦之床"已售出10万张。皇冠假日酒店则推出"弧形床头隔音床具"。为保持竞争力,各大酒店集团纷纷建立睡眠实验室:喜达屋在康涅狄格州建有万平方英尺实验室测试自然主题客房;万豪在马里兰州测试四种床具布局。2005年美国酒店仅床垫支出就达14亿美元,69%的酒店提供多种枕头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创新主要针对商务旅客。睡眠已成为商业竞争优势的象征。《纽约时报》评论员伊芙·费尔班克斯指出:"我们重视睡眠不再因其本身价值,而是出于对生产力的迷恋。梦乡不再是神秘国度,而成了被野心殖民的生产力开发区。"
在享用高端床具和睡眠科技时,我们更应重拾祖先对睡眠的敬畏——那种放弃控制、漫游心神的体验。其实我们比先人拥有巨大优势:中世纪全家人畜共眠的窘境,与"天梦之床"堪称天壤之别。
在这个随时在线的新时代,让我们珍视睡眠这片净土——不仅是提升工作效率的工具,更是连接内在自我的神圣通道。白昼科技让我们跨越空间,夜晚梦境助我们穿越时间,让直觉与智慧自由生长。
与睡眠重修旧好时,
请记住:真正的亲密关系,远不止是商业伙伴。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