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民国文坛风流谱——“清华终身校长”梅贻琦外传
创始人
2025-09-07 01:32:56
0

梅贻琦(1889年12月29日—1962年5月19日),字月涵,江苏武进人,祖先自明成祖时代起迁至北京,后落籍天津。梅贻琦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是天津南开中学的得意门生,师从“南开先生”张伯苓,之后赴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深造,成为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之一。回国后,他在清华大学担任教员、物理系教授及教务长,直至担任校长,为清华的崛起贡献巨大,被誉为清华四大哲人之一,享有“终身校长”的美誉。1955年,梅贻琦赴台湾创办新竹清华大学,并亲自担任校长,奠定了台湾清华的根基。

一、南开骄子,庚款人杰

梅贻琦出生于一个书香家庭,曾祖父和祖父皆为举人,而父亲梅曾臣尽管少年时考中秀才,但屡试不第,最终从事天津盐行工作,家境逐渐贫困。母亲张氏出自商贾之家,梅贻琦是梅家十个子女中的长子。虽家境贫寒,但梅曾臣深知教育的重要,力所能及地供给子女读书。严修与王奎章这两位杰出的教育家,受梅家邀请共同创办了南开中学,张伯苓担任学监。梅贻琦自十五岁起便在南开就读,品学兼优,深得严修、张伯苓器重。尽管学费每月仅三元,家境拮据的梅贻琦常常未能按时交学费,但张伯苓却一直宽容他未催缴。

1908年,梅贻琦以全班第一的成绩从南开中学毕业,被保送至保定高等学堂继续深造。同年,梅贻琦参加了清华游美学务处组织的首批庚款留美考试,并以第六名的成绩被选为庚款赴美留学生之一。庚款由“庚子赔款”部分退还,用于资助留美学子的学费。梅贻琦赴美后,选择了伍斯特理工学院电机工程专业进行学习,并在学业上刻苦努力,成绩优异,成为了众人称道的“寡言君子”,在宗教上也表现虔诚,皈依基督教,与同学一起参加教会活动。

二、学成归国,成家立业

梅贻琦留学期间,家中困境日益加剧,父亲失业,家中长子梅贻琦感到肩上的责任愈加沉重。他节省生活费,尽量将有限的资金寄回家中补贴家用。1914年,梅贻琦获得工学士学位,按照庚款留学的规定,他有资格继续深造。但考虑到家庭困境,他决定回国担负起养家重任,首先在天津基督教青年会工作。工作中,他遇到了当年南开中学的女同学韩咏华,两人因共事逐渐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1915年秋,梅贻琦受清华学堂校长周诒春的邀请,赴北京担任清华学堂物理系教师,教授物理和数学。虽然他只有学士学位,薪资微薄,难以维持家庭生计,他却依然坚持在教学岗位上奉献自己的才智。尽管当时许多学生年纪较大,教学任务困难重重,梅贻琦仍然克服重重困难,逐渐在教育界站稳了脚跟。

三、掌舵清华,奠定校格

1928年,北伐胜利后,清华学校改为清华大学,并在国民政府的支持下开展改革工作。梅贻琦接任清华大学校长一职后,积极推动学术与行政体制的改革,致力于使清华成为有学术地位的名校。在此期间,他严格选拔教师,推行通才教育,提倡五育并重,为清华大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梅贻琦以其严谨治校的风格,创建了以教授会、评议会、校务会议为基础的集体领导体制,确保了学校各项事务的合理决策和执行。在他的领导下,清华不仅提升了学术水平,还在社会上树立了崇高的声誉。

四、主持联大,营造净土

1937年抗战爆发后,清华与北大、南开三校合并为西南联合大学,梅贻琦与蒋梦麟、张伯苓共同组成校务委员会,梅贻琦实际主持了整个学校的运作。在昆明的艰苦环境中,他坚守岗位,领导学校应对战乱,保护了大量求学的青年学子。在西南联大的日常管理中,梅贻琦不仅注重学术发展,还亲自为困难学生争取生活资助,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

五、终身校长,魂断宝岛

梅贻琦无论身处何地,始终心系清华。他先后出任了多个重要职务,最终于1955年赴台湾创建新竹清华大学,并终身担任校长。尽管生活极为简朴,梅贻琦始终坚守教育理想。他坚信清华的未来,致力于台湾清华大学的建设,并培养了众多人才。直到1962年,梅贻琦因病去世,享年73岁,他被安葬在新竹清华大学校园,成为了两岸清华的精神象征。

梅贻琦的一生可谓充满了奉献与坚守,他不仅为中国教育作出了杰出贡献,也为清华大学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兵... “东方胜,西方败,唯我中原国力强。”这句诗出自《庐山谣》,反映了中国古代的辉煌和强盛。今天我所讲述的...
原创 三... 美国德州的牧场主山姆·麦佛里克并不在自己牧养的牛身上打上烙印。因此,在美国政治圈内,凡是那些不属于任...
在这里读懂“陈店内衣”,潮南首... 5月21日,陈店内衣记忆馆正式开馆,向公众展现内衣产业在当地持续40多年的史蕴。 这是潮南首座镇域产...
土耳其博物馆里的丝路文化踪迹 穿越千年的丝绸之路不仅留下商贸印记,也在博物馆中呈现中土两国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从奥斯曼帝国宫殿中的...
百余件青白瓷亮相景德镇 展宋代... 中新网景德镇5月21日电 (李韵涵 程万海 余乐进)20日,“唯我青白——景德镇历代青白瓷文物修复展...
原创 隋...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南征北战的持续消耗了人民的力量,使得与政权相依为命的英雄与智者逐渐失去了民心...
日本人曾在中国种下毒草,祸害多... 小日本当年造的孽,可谓罄竹难书,至今还在祸害人。 除了众所周知的化学武器,侵华日军还在中国埋下了“生...
原创 中... 二十六路军原本是冯玉祥指挥下的一支部队。1930年,在中原大战的失败后,冯玉祥被迫下野,随之而来的,...
原创 一... 一幅影像,记载了一段往事。 在晚清时期,留存下来的老照片数量不少,这些珍贵的影像让我们得以直观地...
原创 蒋... 阅读本文之前,敬请点击关注按钮,这样您不仅能持续收到类似文章的更新,还可以方便地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