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与秦始皇嬴政相差不过三岁,这个小小的差距,常被作为“冷知识”在大众面前传播。所谓“冷知识”,指的就是那些让人惊讶的事实,而之所以被称作冷,正是因为它们与常理严重不符。
首先,我需要明确表达我的观点,我并不认同“刘邦只比秦始皇小三岁”的说法。若真如此,实在是难以让人信服,因为这一论断太过牵强、不合逻辑。
根据史书记载,汉高祖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而他在公元前209年便参加了反秦起义,当时他已年满48岁;公元前207年,刘邦消灭秦朝,年仅50岁;而在公元前202年,刘邦自立为帝,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年届55岁。至于他结婚的时间,大致在40岁左右。
从这些数据来看,刘邦晚婚、晚育并不奇怪,毕竟许多成功人士往往都属“大器晚成”。但若看他身边的亲朋好友,便难以将这种现象单纯归结为个人的晚熟。
首先提到的是刘邦的妻子,吕雉。史书记载她出生于公元前241年,当她嫁给刘邦时,年约25岁。如今25岁结婚或许还算早,但在古代,尤其是那时,女子结婚的年龄普遍较早,常见的是十四五岁就出嫁。吕雉的结婚年龄,显然比她那个年代的其他女子要晚得多,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她与刘邦之间的“配对”似乎有些特别。难道她真的是为了刘邦这个“晚婚男”而专门存在的吗?
再来说刘邦的二哥刘喜,关于他的具体出生年份没有明确记载,但可以推算出,他的长子刘濞出生于公元前220年,比刘盈大了5岁,而刘盈与刘邦的私生子刘肥年纪相仿。由此可推测,刘喜至少要到三十七八岁才有儿子,而当时的刘邦已经有了孙子刘荣,孙子都五岁了!难道刘喜和刘邦一样也晚婚晚育,成为了“晚婚族”之一?
再来看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刘邦在55岁成为皇帝后,接父亲进宫。刘太公对这种新生活似乎并不适应,他怀念曾经在老家丰邑的日子,喜欢和市井中的无赖一起喝酒、斗鸡、踢球。按理说,刘太公15岁结婚,刘邦55岁称帝,那么他此时应当已经七十多岁了。然而在那个平均寿命仅三十多岁的年代,一位年逾七十的老人仍旧满怀青春,爱好着斗鸡踢球,这实在令人感到不合常理。
此外,刘邦临终时,吕后询问他,谁将接替萧何担任宰相。刘邦接连推荐了曹参、王陵、周勃等几位年长的老臣。虽然这些人的年龄不详,但刘邦显然视王陵为长辈,而曹参可能年纪还大于王陵。推荐几个比自己还大的老人去治国理政,这样的安排,是否显示出刘邦对自己打下的江山缺乏责任感?
再来看看刘邦的敌人,项羽。这位英雄豪杰,在两军对垒时曾公开挑战刘邦,提出要与刘邦“单挑”。项羽素来重视面子,又如此珍惜江东的家园,难道他真敢去挑战一个年长自己24岁、已年过五十的刘邦?如果这场单挑败局告终,项羽的名声恐怕会受到很大影响,这一决策显得格外值得怀疑。
总结来看,刘邦结婚的年龄,显然与古代男子普遍的结婚时间有所不同。刘邦这一代的男子普遍晚婚晚育,远远超过了他们的父辈和祖辈,这种现象显然不符合当时的社会常理。
拿我自己做个比方,笔者今年43岁,已经有一个一周岁的孙女。回想古代的刘邦,到了我这个年纪,他的孩子和孙子也许才刚刚出生。这种年龄上的差距,实在难以忽视。
也许有人认为刘邦的年龄不合逻辑,因此采取了另一种说法,即他出生于公元前247年,比原先的公元前256年晚了9年,这样一来他的年龄就显得更合情合理。然而,即使如此,这些疑点依旧无法完全消除。
日本学者佐竹靖彦在《刘邦》一书中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细致推理,得出结论:刘邦比项羽大约五岁,出生于公元前237年,而非传统记载的公元前256年。尽管如此,这个说法仍然有一定的争议。
汉朝的建立与司马迁所撰《史记》的撰写相隔不过百年,而刘邦和他身边许多重要人物的年龄为何如此模糊不清,似乎有意为之。司马迁在《史记》中,明里暗里反复暗示公元前256年这一年份。因为这一年,秦国彻底灭掉了周朝,东周灭亡,历史的长河中,这一时期也许注定了刘邦将会成就一番伟业,成为“天子”的转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