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许多人批评清政府明明具备建造军舰的能力,但李鸿章在筹建北洋水师时,依然选择从国外购买舰艇。以至于北洋水师的主力舰,除了“平远”号这艘近海防御铁甲舰外,几乎所有的舰艇都来自国外采购。有些人甚至质疑李鸿章这样做的动机,认为他可能从中谋取了回扣。然而,客观来看,李鸿章对于自主建造军舰其实还是抱有浓厚兴趣的。
回溯到1876年,当李鸿章开始筹办北洋海防时,福建船政局的法国籍顾问日意格在天津总督衙门报告时,提到船政局过去所仿造的多为炮舰与旧式巡洋舰,这些舰种在当时的欧洲已经逐渐淘汰。日意格建议应当建造更新式的巡洋舰,以适应未来的海军需求。李鸿章对这一提议深以为然,并在随后的信件中,向时任船政大臣的吴赞诚建议,计划先建造四艘巡洋舰,待铁甲舰购入后,再能迅速组织训练。
李鸿章的初步计划中明确表示,铁甲舰需要向外国购买,而巡洋舰则可以由国内自主建造,并且他对福建船政局提出了相关的要求。这一想法表明,李鸿章在海军建设上的眼光,既注重实际情况,也希望通过提升国内造舰能力,逐步减少对外依赖。
吴赞诚,李鸿章的老乡,出任船政大臣之前曾任职于李鸿章的手下,是李鸿章和沈葆桢联合推荐的人选,显然对李鸿章的建议十分重视。为了应对李鸿章的要求,吴赞诚决定着手筹划新式巡洋舰的建造。然而,当时国内缺乏自行设计新型巡洋舰的技术能力,因此他决定委托日意格与同行的船政学生前往法国,找船厂代为设计。
1877年5月,日意格在法国地中海船厂完成了设计任务。地中海船厂作为法国的知名老牌船厂,曾建造过许多著名舰艇,例如日本为“定远”级铁甲舰设计的三景舰中的“严岛”和“松岛”两舰。针对中国的要求,设计团队很快便提出了一个方案,基于法国新型巡洋舰“杜居士路因”号进行缩小改良,方案也被视为当时较为先进的设计。然而,由于当时通讯不便,经过多次修改完善,设计方案最终到达福建船政局时,已是1879年。
面对这个设计,船政局的技术人员做出了估算,发现新式巡洋舰的建造费用远超预期。预计首舰建造费用将超过四十万两白银,其中仅购买新设备和准备材料的投入就需要二十万两。考虑到船政局的月度经费仅为三万余两,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李鸿章此时也因刚在英国购买了“超勇”和“扬威”两艘撞击巡洋舰,并且正筹备购买铁甲舰,难以为船政局提供额外的资金支持。结果,建造新式巡洋舰的计划被暂时搁置。
直到1881年,南洋水师计划购买巡洋舰,并通过船政局争取到部分资金支持,建造工作才得以启动。首舰“开济”号于1883年1月11日完工。但此时,英国已经设计出了更具防护能力的穹甲巡洋舰,而李鸿章也已在德国为北洋水师建造了“定远”级铁甲舰,同时顺便让德国建造了“济远”号穹甲巡洋舰。对于“开济”号这样已显过时的无防护巡洋舰,李鸿章自然失去了兴趣。
随着船政局逐步积累经验,并试图设计更先进的穹甲巡洋舰,北洋水师的舰队中逐渐加入了性能更好的“致远”和“靖远”穹甲巡洋舰,以及“经远”和“来远”装甲巡洋舰。由于经费问题,李鸿章再未提及由船政局自行建造巡洋舰的事情。
从整体来看,北洋水师缺乏国产主力舰的主要原因,除了当时国内造船工业的基础薄弱外,还因为清政府对海军建设的投入远远不足,导致发展缓慢,技术始终与外国存在差距。若当时条件允许,李鸿章显然不会反对更多国产舰艇加入北洋水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