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御前侍卫,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他们出色的武艺、果敢的行动以及一种冷酷无情的气质。那么,侍卫这一职务究竟是如何演变起来的?他们所拥有的权力到底有多大呢?
顾名思义,御前侍卫就是皇帝身边的亲信侍卫。作为侍卫,他们的要求远高于普通士兵。侍卫们不仅要具备非凡的武艺,而且在勇气和胆略上也要超越常人。若武艺不精,勇力不足,便难以成为侍卫,这也是成为侍卫的最基本要求。
随着清朝皇权的不断集中与巩固,侍卫队伍作为帝王的近臣,逐渐壮大了起来。而侍卫制度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清晰的制度框架。侍卫的品级被细化为四等,具体划分为:
- 一等侍卫,又称“头等侍卫”,正三品,共60人;
- 二等侍卫,正四品,共150人;
- 三等侍卫,正五品,共270人;
- 蓝翎侍卫,正六品,共90人。
此外,还有一些是随旗行走的宗室侍卫,按编制进行分配。
那么,这些侍卫的待遇和权力到底如何呢?事实上,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侍卫制度时,侍卫的职能尚未完全成形。最初,侍卫被调入宫中担任侍卫工作,跟随汗王,通常由一名大臣进行统领。当侍卫随军征战或升任外职时,仍需归属原隶旗籍,且当时侍卫并没有明确的品级,属于一种兼职性质的角色。
到了太宗时期,随着朝廷官制的逐步确立,内大臣一职逐渐成熟。选拔的侍卫多来自满蒙王公勋臣和宗室贵戚子弟,他们的家世较为显赫,地位较高,可以说,他们的身份有些类似成吉思汗时期的怯薛军。作为内大臣,其主要职责便是指挥宫中侍卫,随时待命,服务于皇帝。
在康熙年间,特设了御前大臣和御前侍卫等职务,且并没有严格的人员编制和等级限制,这些职务通常由皇帝亲自选任。这些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等职位,看似虚职,实际上最重要的优势便是能够时刻接触到皇帝,这对于权臣和王公大臣而言,具有极大的意义和价值。
作为御前侍卫,除了高额的俸禄外,他们的待遇十分丰厚。若是遇到帝后寿诞或外出巡行等重要场合,他们常常能够得到额外的赏赐。最为重要的是,作为御前侍卫,他们能近距离接触到皇帝。尽管这些职位地位显赫,侍卫们的晋升之路却相对较为宽松。许多从侍卫中出身的官员,最终可以官至卿相,例如和珅。
在清朝前期,佩戴花翎并非随意之事,只有内廷侍卫才有资格佩戴。因此,花翎也成为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例如,在平定台湾的施琅,平定后被封为侯爵,但他希望通过以侯爵身份佩戴花翎,却被兵部严词拒绝。康熙皇帝得知此事后,考虑到施琅的战功与对清朝的忠诚,特意赐予他花翎。若没有皇帝的特殊恩典,即便是亲王、郡王等高级贵族也无法随意佩戴花翎。
另一个象征权力的物品便是黄马褂。黄马褂是明黄色的官服,专为皇帝所用。当大臣被赏赐黄马褂时,便意味着他们得到了极高的荣誉。然而,侍卫们由于是天子的随侍,得以使用黄马褂,这也是一种特殊的政治待遇。
拥有侍卫身份的官员,晋升和调动的机会要比其他人多得多。在清朝,许多侍卫都能从军事岗位转向文职,最终成为权臣或重臣,这也是其他朝代所没有的现象。为了加强京畿地区的防守,乾隆时期决定将一些侍卫调到山西、直隶等边疆地区担任职务。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在基层得到锻炼,还能提升他们的实际能力。侍卫被派到绿营担任职务时,其级别也会相应提高,例如一等侍卫可担任从二品副将,二等侍卫可担任正三品参将或从三品游击等职务。此外,侍卫们还可以转为文职,这是另一种优待方式。这一途径为侍卫提供了进入政界核心的捷径,让他们能够在政治生涯中得到更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