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蒋介石重新启动了北伐,旨在统一全国。随着北伐军的推进,北京很快被占领。那时,除了东北的奉系军阀张作霖外,其他军阀大多纷纷归顺了蒋介石的领导。
1928年2月2日,张静江和他的好友吴稚晖、蔡元培、李石曾等人一同赴南京丁家桥,参加了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会议由右任担任主席,蒋介石在开幕式上发表了讲话,会议持续了五天,至2月7日闭幕。会议结束后,随即召开了中央政治会议,做出了两个决定,这两个决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蒋介石和张静江的不同命运。
第一个决定是,蒋介石被任命为中央政治会议主席,正式确认了他在国民党内部的最高领导地位。第二个决定是,中华民国将迅速成立一个国家建设委员会,张静江被任命为委员会的委员长。尽管这样,张静江看到了蒋介石建立巩固统治的困难。在当时的局势下,蒋介石必然要与汪精卫以及共产党展开持续斗争,而这些斗争可能让蒋无法全身心投入国家建设,反而会让他一事无成。
自1928年起,张静江决定恢复他过去23年里所展现出的魄力,重新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中国的经济建设中。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国家的振兴。
1928年2月18日,中华民国建设委员会在南京正式成立,财政部拨款10万元作为建设基金,张静江还推荐曾养甫担任建设委员会副委员长。建设委员会下设水利、电力和矿业三大部门,同时还设有总务、秘书处和参事室等职能机构。
从史料来看,张静江在1928年前的生命重心仍然是政治,而1928年以后,他的主要关注点转向了经济建设。可以说,1928年标志着他个人事业的巨大转折——政治和经济成为了他生命中的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前者是上半球,后者则成了下半球。
1928年8月8日至15日,张静江带病参加了国民党中央的五中全会。这次会议是蒋介石坐稳最高领导后,为了进一步巩固政权而精心设计的。蒋提出了“裁兵为整军理财之第一要务”的理论。然而,蒋和地方军阀各自依赖武力,缺乏民主政治的素养,裁兵这一提议注定引发激烈的争斗。在此背景下,张静江感到十分痛心,因为他越来越厌倦政治上的纷争,尤其是蒋与汪精卫、蒋与冯玉祥、李宗仁等军阀之间不断发生的冲突。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静江的目标逐渐明确:尽管他依然代表国民政府的利益,但他渴望结束内战,推动国家和平与统一。他的政治理念与蒋介石逐渐出现了分歧。蒋的专断与张静江接受的欧洲无政府主义思想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而蒋在党内的整肃和打压异己也让张静江感到愈发不满。
这段时期,张静江与蒋介石的关系逐渐紧张。李宗仁在回忆录中提到过一次张静江与蒋介石的对话,张静江提到,在蒋未与宋美龄结婚时,二人曾有过多次亲密交流,蒋总是耐心倾听,而如今,蒋的态度却发生了变化,动不动就大发雷霆。张静江对此心生不满,毕竟,如果没有他在蒋早期的提携,蒋能否取得今天的地位也未可知。
张静江的失望感也许正是由此而来。蒋介石曾称张为“恩师”,但张却觉得蒋忘恩负义。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吴稚晖等人则站在蒋介石一方,试图为蒋辩解,表示蒋如今已是国家领导者,不应再与过去的他人做对比,大家应信任蒋,并让他全权处置国事。
张静江的背景和教育使得他与蒋介石的理念存在根本差异。蒋的专制统治与张静江追求的经济改革目标产生了深刻的冲突。蒋要通过战争确保政权的稳定,而张则认为只有通过经济建设才能推动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