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时期,左宗棠与李鸿章两位名臣在许多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尤其在政治观点和处理事务的方式上,两人的分歧尤为突出。左宗棠办事通常采取雷厉风行的方式,遇到困难时会毫不犹豫地采取强硬手段推进工作,甚至有时会选择单独行动,忽略朝廷的意见;而李鸿章则更倾向于稳妥行事,做任何决策时都要权衡各方面的利弊,特别是在没有充分把握的情况下,往往会选择暂时搁置,避免过度冒险,他特别善于揣摩上级的意图,并依此行事。
举例来说,左宗棠西征时,清朝财政状况不佳,资金严重不足。为了筹措军费,左宗棠通过胡雪岩作为中介向西方国家借款,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大胆且具有突破性的举措,尽管引发了广泛的争议,但这一举动确实解决了西征所需的军费,效果显著。
相比之下,李鸿章负责筹建海防时,因资金短缺,沈葆桢建议他可以先支付定金,等到事情逐步推进后再从朝廷筹集其余资金。然而,李鸿章却担心如果过程中出现变故,可能导致无法按计划推进,自己也要承担责任,因此他决定等资金充足后,再开始着手购买铁甲舰。
正是由于两位大臣在处理事务上的风格差异,网络上有人提出,如果由左宗棠来负责北洋水师的筹建,是否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呢?然而,尽管左宗棠的方式具有某些优势,实际上如果他负责建设北洋海防,也有其自身的利弊。
从两人办事的风格来看,如果左宗棠负责北洋水师的建设,最大的优势或许在于他能更为积极地争取到更多的财政支持。北洋海防最初的规划中,原本计划每年拨款200万两,但实际情况却远未达标,从筹建北洋水师至甲午战争爆发的20年间,北洋水师共获得的经费为2300万两,远低于预期,缺口极大,而且一部分已拨款的经费还被挪作他用。
如果由左宗棠负责这一任务,至少能够更有效地争取经费,他在争取资金方面的手段比李鸿章更为果断,而且他会在经费紧缺时更加积极地施压,要求及时拨款。尽管晚清财政困窘,左宗棠也无法凭空创造出1700万两的经费,但他或许能够为北洋水师争取到更多的财政支持。假设他能多争取几百万两的资金,北洋水师的财政状况就会得到相对改善。
然而,左宗棠的缺点也可能成为北洋水师建设中的重大隐患。首先,左宗棠做事果敢,虽然是其优点,但他过于急功近利,推行政策时不考虑他人的感受,这也容易引起周围人的反感。他在晚清曾任职于军机处,但由于与周围官员关系紧张,很快便因得罪众多同僚而被调离。
相比之下,李鸿章的风格则相对圆滑,擅长处理与上级的关系,能够争取到更多的支持。比如,李鸿章通过与醇亲王奕譞建立良好关系,成功争取到海防经费的支持,使得北洋水师的主力舰艇并未完全依赖海防经费,这一策略显然更为灵活,而左宗棠可能难以获得类似的支持,北洋水师的实际资金也未必比历史上更多。
此外,左宗棠对海军的了解也逊色于李鸿章。在福建任职时,左宗棠认为军舰与商船可以兼用,因此要求设计一种既能运输货物、又能作为战舰使用的船只。虽然这种设计看似经济实用,但实际上,军舰的战斗力大打折扣,难以胜任海战任务。直到沈葆桢意识到这种设计的局限性,开始仿造西方的巡洋舰时,左宗棠却因对自己原有主张的坚持,与沈葆桢产生了分歧,最终与其断交。因此,假如左宗棠负责北洋水师的建设,可能会导致舰艇质量无法与西方的先进军舰竞争,影响海防建设。
更为重要的是,北洋水师的建设涉及到京畿地区的海防问题,清朝朝廷历来对汉人官员保持戒心。李鸿章做事谨慎,始终遵循上意,避免激怒上级,朝廷对此相对容忍,而如果是左宗棠的个性和做事方式,清廷恐怕难以放心让他全权负责,可能会干预北洋水师的管理,导致左宗棠的工作受到束缚。
综上所述,虽然左宗棠的风格在某些方面更具优势,但在当时的环境下,若他负责北洋水师的建设,恐怕难以取得比历史上更好的成效。